平安春運 溫暖相伴(體驗·新時代·追夢人)
2022年春運日前開啟。既要抓實抓細疫情防控,保障旅客安全健康出行,又要兼顧能源、糧食、農資等重點物資保供,還要高質量完成冬奧運輸保障,今年春運意義非同尋常。為了圓滿完成春運任務,天南地北的鐵路人緊張忙碌。他們有的緊盯監控、守護冬奧通行,有的穿越風雪、保障煤炭運輸,有的晝夜消殺、降低旅途風險,有的鋼軌探傷、消除線路隱患……記者帶您走近這些可愛的鐵路人,感受春運背后的故事。
——編 者
北京北動車所隨車機械師——
列車“全科醫生” 保障冬奧盛會
本報記者 丁怡婷
身披“冰雪藍”涂裝、配以白色雪花點綴,1月21日,G8825次冬奧列車穩穩地奔跑在京張高鐵上。“車上有2700多個監測點,涉及走行部、溫度、氣壓等多個狀態,能夠實現故障預測並給出運維建議。”在列車上的監控小屋內,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動車段北京北動車所隨車機械師姜楠盯著眼前4塊屏幕,關注著列車數據信息的實時變化。
京張高鐵今年將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提供運輸服務保障,北京北動車所則是京張高鐵運行動車組的運檢維修基地。姜楠和同事們值乘的26組復興號動車組,最高運行速度350公裡每小時,每天跑行總裡程4萬多公裡,相當於繞地球赤道一圈。
更快的速度、更先進的車型,意味著更重的責任。隨車機械師就像高鐵動車組的“全科醫生”,2700多個監測點、上萬個故障代碼,他們不僅要熟記所有故障代碼的含義,更要掌握相應的處理方法,保障動車組安全運行。
“這些代碼都是數字,沒有多年積累很容易混淆,也難以及時作出准確判斷。”一開始,由於缺乏專業知識背景,姜楠壓力很大。上班跟著老師傅熟悉車體結構、討論故障,下班纏著廠家技術員問原理、要代碼,足足一個月吃住在現場,他愣是把車型一點點吃透。
北京北動車所啟用於2019年,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初期與其他車站有一段線路沒有接觸網,動車組回送得有機車牽引。一次,天降大雪,幾組動車組都要回送。“牽引要正反挂6次車鉤,過渡車鉤有50多斤重,干久了感覺胳膊都快‘脫臼’了。”從下午6點一直干到凌晨4點,姜楠硬是堅持了下來,“看著一列列動車組平穩進庫,我們在京張高鐵上奔跑逐夢的信心更足。”
隨著北京冬奧會臨近,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智能京張出行,座椅無線充電、WiFi上網、燈光智能調節、奧運賽事直播等服務,讓旅客在感受“中國速度”的同時,也能享受舒適的出行體驗。
“我們要以最飽滿的狀態,在京張高鐵上為冬奧助力,為中國喝彩!”車裡車外,姜楠和北京北動車所的350多名冬奧列車機械師,又忙碌了起來……
白城工務段線路車間養護工——
路橋“安全衛士” 無懼風霜雨雪
本報記者 鄭智文
清晨,溫度已低至零下26攝氏度,凜冽寒風呼呼作響,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白城工務段李家窯線路車間的養護工們整裝待發,前往敦德烏蘇橋進行作業。
全長2108米,距地面高60米,敦德烏蘇橋所在的錫烏(錫林浩特至烏蘭浩特)鐵路,是地處內蒙古中東部的一條重要電煤運輸通道。每年有1300多趟裝煤列車從這裡通過,將440多萬噸煤炭運往全國各地。
“由於重載列車碾壓,敦德烏蘇橋線路的幾何尺寸經常發生變化。所以不論風霜雨雪,我們都要定期進行養護。”李家窯線路車間二龍屯工區工長侯峰開玩笑說,他們的作業要闖過三道關。
頭一關,狂風。“注意橫風,注意安全。”這是侯峰每次開始作業時的第一句話。敦德烏蘇橋上的風力常年在8級以上,作業時往往要頂著刺骨寒風艱難行走,稍不注意就會摔倒。平地上比較容易完成的鬆卸螺栓、起道等作業,在橋上卻費勁得多。
第二關,極寒。錫烏鐵路穿越草原腹地,冬季寒冷漫長,氣溫最低可達零下40攝氏度。春運開啟后,工段又迎來降溫天氣,凜冽的寒風裹挾著雪花,刮向作業的養護工們。“風打到臉上像針刺一樣,讓人睜不開眼睛。”侯峰告訴記者,盡管寒氣逼人,但由於工作量大、難度高,不一會兒大家的額頭上就會滲出汗珠。
第三關,恐高。“剛上到橋面那會兒,腿一直不停地抖,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適應。”上橋腿軟,是不少職工的共同回憶。工區來了沒上過橋的新職工,首先就要接受克服恐高的心理疏導。
由於地處草原深處,手機信號盲區較多。部分區間就算爬上線路兩側的山頂,手機也隻有一格信號,電話勉強打通也是斷斷續續。每到夜晚,養護工們隻能用早睡打發孤獨的時光。
上跑千噸重,下養毫厘精。“標准鬆一格,火車通過時的風險就增一分。線路工的人生要經得住大自然的風霜雨雪、熬得住野外孤寂,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才能確保路橋安全。”侯峰說。
廈門北站防疫消殺員——
細噴洒勤消毒 把牢防疫關口
本報記者 顏 珂
背起噴霧器,擰開噴頭,揮動手臂,霧狀的消毒藥水呈扇形噴洒而出……1月18日凌晨5時,萬籟俱寂,穿過廈門北站空蕩蕩的候車室,吳財全開始了一天的防疫消殺作業。
今年54歲的吳財全是廈門北站的防疫消殺員。他每天都要在2萬平方米的候車室內開展全方位、無死角的預防性消殺。灌滿消毒藥水的噴霧器有20多公斤重,候車室消殺一次要用5桶消毒水,最快也要1個多小時。春運期間,這樣的預防性消殺,每4個小時就要重復一次。
沒走幾步,吳財全額頭沁出一圈細密的汗珠,呼出的水汽透過N95口罩的縫隙,在眼罩內凝成水霧。純白色的醫用防護服、N95口罩和護目鏡把吳財全遮得嚴嚴實實。
15分鐘不到,滿滿一桶消毒水就見了底。重新灌滿消毒水后,吳財全抬頭看了眼電子顯示屏上的時間,加快了腳步。春運開始后,廈門北站首趟列車開行時間提前了半個小時,這意味著吳財全要在更短時間內,完成旅客候車區域的消殺工作。
除了體力上的考驗,消殺工作還得特別細致。為了讓藥水噴洒更均勻,吳財全的步頻和步幅盡量保持一致。每走一步,噴霧杆隨之劃出一道弧線,細密的消毒藥水覆蓋了他走過的每個角落。吳財全要求自己:候車室的邊邊角角都要消殺到位,每塊地板、每個垃圾桶都不能放過。
春運期間,候車室內的旅客明顯增多。為避免噴洒消毒藥水濺到旅客的衣服和行李上,吳財全將消毒藥水灌入駕駛式洗地機的水箱裡,在候車室內見縫插針穿梭消毒。欄杆、電梯扶手、檢票閘機這些旅客接觸頻繁的重點部位,吳財全還要手持噴壺和抹布反復擦拭消毒。一天下來,彎腰上萬次,步數高達四五萬步。
中午12時30分,吳財全完成第二輪消殺后,回到休息室,同事已經幫他熱好了飯菜。脫下防護服,摘掉眼罩和口罩,吳財全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消殺一趟,防護服能擰出2斤水來。”吳財全伸手拿過茶杯,“咕咚咕咚”灌了兩大口水,接著對記者說,“累一點也不怕,看著旅客平安回家,心裡頭踏實。”
武漢大型養路機械運用檢修段探傷隊員——
給鋼軌做“體檢” 消除運行隱患
本報記者 吳 君
1月15日22時,離春運正式啟動還有26個小時。一輛長達44米的鋼軌探傷車停靠在湖北隨州南站,燈火通明。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武漢大型養路機械運用檢修段探傷一隊的隊員們,正在為夜裡的探傷施工做出車准備。
23時20分,隊長郭紅鬆接到發車命令,他們要在210分鐘內,對漢十高鐵隨州南至漢口站的近160公裡鋼軌進行探傷作業,“為保障春運線路安全,我們連續作戰20多天,利用夜晚高鐵行車較少的時機,對京廣、漢十等高鐵線進行探傷,及時發現鋼軌傷損,消除線路隱患。”
探傷操作台前,數據分析員胡小福和吳華斌緊盯顯示屏幕。鋼軌內部損傷將通過不同顏色和形狀的標記,實時反映到車載電腦顯示屏上。探傷隊員們要適時調整超聲波的增益大小和檢測輪的對中狀態。“任何細小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鋼軌漏檢、漏探。”有著13年探傷經驗的胡小福不敢有絲毫放鬆。
16日凌晨2時50分,探傷工作暫時告一段落,郭紅鬆和隊友們顧不上休息,繼續對數據進行回放分析,爭分奪秒將檢測結果反饋至工務段,盡早消除隱患。
郭紅鬆告訴記者,他們駕駛的探傷車是國內首台全車全國產探傷車。探傷車借用超聲波原理在行駛中探傷,不僅速度快,測量精准度也很高,能有效檢測鋼軌內部傷損及軌面狀態,連肉眼看不到的毫米級裂紋也能檢出,相比以前人工小車探傷,效率提高了近30倍。
“明天就是春運首日,今晚是我們在春節前最后一次開展夜間高鐵探傷。接下來,將對普速鐵路進行探傷,每條線基本隔一個月就會檢測一次。”郭紅鬆說。
鋼軌探傷工這個職業很特殊,吃、住和工作都在同一輛探傷車上,11名工友一待就是20多天,一年中至少有11個月都在這輛“流動房車”上,給鋼軌做“體檢”。
49歲的郭紅鬆入行15年來,和隊友們跑遍了武漢局管內所有鐵路線,約合40萬公裡,連續11年實現安全探傷零失誤,為線路正點運營和安全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26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