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冰上人生(逐夢)

郝迎燦
2022年03月30日09: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七台河市少兒短道速滑業余體校重點班的孩子們在進行訓練。
  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攝

  七台河短道速滑冠軍館外景。
  徐志文攝

  無論寒冬還是酷暑,東北小城七台河都會在凌晨4點鐘准時醒來。此刻,短道速滑訓練館裡,燈火通明。年輕的教練李國鋒手握秒表,正帶著一群孩子練習滑冰。“沖出亞洲,走向世界”,是孩子們喊得最響的口號。

  就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冬奧會上,從七台河走出去的范可新摘得一金一銅。在賽后的媒體見面會上,她這樣說:“短道速滑是一種傳承,我們都是七台河人,我希望以后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能接上我的這一棒。”

  順著范可新口中的“這一棒”往前回溯,人們會發現一位基層教練員的身影。他,就是孟慶余。

  一

  躬身下蹲,一腳冰刀橫切冰面,一腳刀尖點冰。“砰”一聲發令槍響,孟慶余如利箭離弦,向前激射而出——1500米,冠軍!3000米,冠軍!5000米,冠軍!在1972年1月舉辦的黑龍江合江地區冰上運動會上,來自七台河的礦工孟慶余一人包攬男子速度滑冰3塊金牌。

  看台上,時任七台河市體工隊主任徐繼春驚得張大了嘴。此前,七台河從未在地區體育比賽上冒過尖。也正是由於這次“冒尖”,時年21歲的孟慶余人生軌跡因此改寫,從此與冰面結下一生之緣。

  1951年,孟慶余出生於哈爾濱一個工人家庭。年歲稍長,他便到街邊幫人拉板車。時日一長,不僅攢夠了學費,還練就了一副壯實身板。上中學后,由於力量好、爆發力強,孟慶余被推薦到業余體校練習滑冰。從那時起,他的心裡就悄然埋下了一顆種子——要站上最高領獎台。然而,世事難料,體校停辦。最后一堂課結束后,教練遞給他一雙冰刀鞋:“今后自己好好練,到哪裡都別放棄滑冰。”1969年,孟慶余作為知識青年奔赴七台河,成為一名煤礦工人。行李中最貴重的,就是那雙冰刀鞋。

  在七台河,挖煤佔據了孟慶余不少時間。可一到冬天,撥動這個年輕人心弦的,仍然是滑冰。先是在倭肯河上滑野冰,接著又瞄准了礦務局第三中學的冰場。可學校有規定,不許外人上冰。再三央求無果,孟慶余提出每天凌晨4點過來幫忙澆冰場,這才爭取到上冰的機會。

  3年后,孟慶余在合江地區冰上運動會一戰成名。激動不已的徐繼春要把他調進市體委擔任滑冰教練,從零開始組建一支滑冰隊伍。孟慶余卻有些猶豫:“我滑得好好的,為啥要當教練?”可轉念又想到,自己畢竟不是職業運動員,過了系統受訓的最佳時間,如果能帶出一批孩子來,說不定以后真能站上全國甚至世界的領獎台。思量良久,孟慶余點頭答應。

  那時候,孟慶余和韓平雲戀愛了。韓平雲的父親是礦領導,讓人帶話給孟慶余:“滑冰教練不就是帶小孩‘打出溜滑’,能有啥出息?轉行學個電工、鉗工才是正經營生。”孟慶余沒吱聲。幾次上門,老人仍在嘮叨這事兒。有一回急了,孟慶余紅著臉說:“我還是想當教練。”堅持到最后,心疼女兒的老人不得不做出讓步。1978年,孟慶余和韓平雲結婚。

  二

  組建速滑隊,從零開始,談何容易。

  招生倒沒遇到多大阻礙。礦工的孩子皮實,走遍當地小學,孟慶余順利挑出20多個10來歲的孩子。奧運冠軍楊揚的啟蒙教練董延海,就是孟慶余的第一批隊員。他常常感嘆現在的孩子趕上了好時候。如今七台河已建成兩塊設施完善的室內冰場,制冰車澆出的冰面平整光滑,孩子們穿著專業的冰鞋和訓練服在上面盡情馳騁。當年卻不是這樣。隊伍初創,好多東西都缺。最初的訓練場地是在倭肯河上,把雪一推就是天然冰面,可冰面不平,常有縫隙。孟慶余又把目光瞄向郊外封凍的“水泡子”,每天凌晨4點准時上冰。黑咕隆咚,孟慶余扯著嗓子示范技術動作。董延海至今記得,當年有一次他摸黑走來,發現前面亮起了一團昏黃的燈光,“走近了一看,一根木杆挑著燈泡,燈下站著孟教練。”那一刻,“心裡別提有多溫暖和踏實。”

  幾經輾轉,速滑隊終於在七台河體育場扎下根。看台下的幾間房子,就成了孟慶余和孩子們的辦公室和宿舍。房子四處漏風,他們就自己動手燒爐子、盤火炕。最苦的,是澆冰場。為了保持冰面平滑,寒冬臘月,孟慶余每天都要半夜2點起床,拖著爬犁到水房門口,把爬犁上的大鐵桶灌滿水。然后拉著爬犁進場,擰開開關,鐵桶下面的鐵管上一排小孔便流出水來。氣溫太低,鐵管容易上凍,得拿火烤或者用開水燙。一場冰澆下來兩個多小時,經常是皮手套都濕透,手凍得又紅又腫,水和冰碴兒濺到身上,像是裹上了一層厚厚的“冰鎧甲”。

  七台河之前沒有室內冰場,一年的冰上訓練時間隻有3個多月,大大拉長了孩子們的成材期。孟慶余把目光轉向哈爾濱,成立重點班,開春后到省體委的室內冰上基地進行訓練。由於經費不足,孟慶余就在基地附近找了一個10多平方米的地下車庫,做成一個閣樓,他和孩子們就睡在閣樓裡。

  進了訓練館大門,孟慶余一改平日對孩子們的嚴苛面孔,見人點頭哈腰,隻為延長上冰時間。他特意選了最早和最晚兩場冰,這樣能夠提前上冰、晚點下冰。有一次下冰回來,隊員趙小兵一下子摔倒在了地上,半天沒起來。孟慶余趕忙跑過去一把攬住,趙小兵睡眼惺忪地說:“教練,我太困了。”

  三

  1985年全國第一屆少兒速度滑冰錦標賽上,13歲的張杰包攬女子組5枚金牌,16歲的許成錄獲男子組1500米冠軍,成績進入前6名的七台河孩子有10多個,這一戰果震驚全場。回到七台河,大家紛紛對這個“帶孩子打出溜滑”的教練伸出大拇指,“老孟,真有你的!”

  有一回,一堂訓練課下來,隊員們早已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孟慶余卻在一旁黑著臉:“蹬冰節奏不對,再加10圈!”雖然不情願,隊員們還是支撐著加滑了10圈。“還是不對,再加20圈!”孟慶余繼續吼道。

  “腳底下踩嚴了。”這是孟慶余訓練中常喊的一句話。在他看來,身體機能是基礎,運動技巧是關鍵。為了練體能,孟慶余經常騎車帶孩子們長途拉練,最長的一條路線,繞一圈長達千余公裡。

  時至今日,走進七台河短道速滑冠軍館一層,首先闖進視野的就是一面由上千雙冰刀鞋組成的牆面。這些都是小隊員們用舊的、已無法再使用的冰刀鞋,刀刃已經被磨平。像這樣的冰刀鞋,當地有數十萬雙。這些老舊的冰刀鞋,默默見証著隊員們在冰面揮洒的每一滴汗水。

  1988年,李琰在加拿大卡爾加裡冬奧會上奪得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表演賽金牌。孟慶余敏銳注意到了這個新生項目的強大魅力,遂向市領導建議專攻短道速滑。

  一石激起千層浪:“咱們在速度滑冰上才剛剛開始冒尖,說不干就不干了?”人們議論紛紛。但孟慶余已然深思熟慮,堅定地把目光瞄向了國際大賽的舞台。“短道速滑是一個新生項目,大家都處於同一起跑線,隻要肯下苦功夫,就能在世界上出成績。”他甚至不惜放下“狠話”:“要讓我干這個教練,就得改短道!”

  事實証明了孟慶余的前瞻性——1991年,張杰和隊友在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上奪冠,成為七台河首位世界冠軍﹔1995年,楊揚獲得世錦賽金牌﹔2002年,楊揚獲得美國鹽湖城冬奧會冠軍,這是中國在冬奧會上的首金﹔2006年,王濛在意大利都靈冬奧會上奪冠……

  所有的辛苦終將值得,所有的眼淚終會化為幸福的微笑。楊揚奪冠當天,平時滴酒不沾的孟慶余大醉了一場,嘴裡一直喊著“冠軍”“冠軍”……

  四

  孟慶余對隊員們訓練嚴格甚至是嚴苛,但嚴苛的背后,是他對滑冰事業和孩

  子們無私的奉獻和真誠的愛。

  隊裡的孩子大多出身礦工和農村家庭,身上承載著家庭的希望。孟慶余經常對人念叨:“這些苗子不一定都能成材,但好苗子一定不能毀在我手裡。”

  趙小兵16歲時參加合江地區運動會獲得百米短跑比賽亞軍,被孟慶余一眼相中。可16歲才開始學速滑,起步著實太晚,孟慶余就每天給她加練。誰知過了一陣,趙小兵突然提出來不練了。孟慶余知道她家裡經濟困難,主動對她說:“回去跟你爸媽說,你的訓練費用隊裡全包了。”可沒幾天,趙小兵又說不練了,“從家裡到冰場要走20多裡路,還沒等上冰腿就沒勁了。”“這好辦,新買的自行車送你了!”孟慶余說。后來,索性讓趙小兵搬到家裡來住,她住臥室,自己和愛人、孩子睡客廳。

  范可新小時候家裡靠修鞋為生,買不起一雙專業的冰刀鞋。孟慶余自掏腰包花了2500元給她買了一雙冰刀鞋。這筆錢趕得上范可新當時一年的生活費。

  當孟慶余對隊裡的孩子們全心付出時,難免冷落了家人。妻子韓平雲帶孩子住在老城採煤沉陷區,吃的水、燒的煤全靠她柔弱的肩膀來挑。孟慶余帶隊員去哈爾濱訓練,一年裡有10個月見不到人,家裡的事就由韓平雲一個人承擔。最揪心的一次,孟慶余因臨時有事趕往哈爾濱,沒想到這期間妻兒突然遭遇煤氣中毒,昏迷不醒。趕回七台河后,這個鐵打的硬漢再也撐不住,扑在病床上痛哭:“平雲,東子,我回來了,你們快睜睜眼睛……”

  2006年8月2日,在從七台河趕往哈爾濱的路上,孟慶余因車禍不幸離世,年僅55歲。3天后的葬禮上,七台河上千人自發趕來為他送行……

  后來,在七台河市體育中心旁邊,人們建了一座慶余公園。公園裡,一組滑冰造型的雕塑引人注目:腳踏冰刀,彎著身子,望向冰場,那堅毅的目光,仿佛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

  五

  孟慶余身后,后繼者們未曾停下步伐,秒表依舊滴答作響,至今已傳承至第四代教練。

  第二代教練的代表馬慶忠,正是他最早發現了王濛,把她招至麾下。經過馬慶忠和孟慶余悉心培養,王濛順利進入省體校、國家隊,最終站上了冬奧會的領獎台。孟慶余去世后,馬慶忠接過重點班教鞭,目送著一個個弟子走上榮耀頂峰……

  第三代教練的代表張杰,2014年組建了七台河特奧短道速滑隊,帶領殘障少年與冰雪結緣。困難是可以想見的,張杰就從生活技能開始教起,逐步過渡到滑冰訓練。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孩子們的進步令人刮目相看。2017年,張杰帶領小隊員在第十一屆世界冬季特奧會上,一舉斬獲4金2銀!2019年,又在第十五屆世界夏季特奧會速度輪滑項目中,獲得3金2銀2銅的好成績!“金牌不重要,隻要孩子們收獲快樂就好。”張杰時常回想起當年跟隨孟慶余訓練的點點滴滴,那是一段艱苦卻快樂的時光。

  第四代教練的代表李國鋒,今年隻有26歲,跟隨孟慶余走過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兩年時光。那時,正是成績上升的黃金期,李國鋒卻因疾病被宣判運動生涯的完結。他毅然回到七台河轉型做了教練。曾經,李國鋒最大的夢想是參加冬奧會拿金牌,如今他找到了新的目標——把速滑技術傳授給更多孩子,成就自己的學生。

  秒表滴答作響,傳承的火光永不熄滅。

  趙小兵剛開始跟隨孟慶余訓練的時候,曾這樣問他:“教練,我們每天這麼辛苦地訓練為個啥呢?”“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孟慶余認真地說。“你別想騙我,滑冰根本參加不了奧運會。”那時候,對礦工的孩子而言,奧運會太過遙遠,省城哈爾濱就是能夠到達的最遠地方。而如今,10位冬奧會和世界冠軍、177枚世界級金牌,已經讓這些孩子的夢想照進了現實,也向世人展示了這座小城的光榮與自豪。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從七台河走出去的冠軍們再回來時,總會和小師弟小師妹一起滑冰。他們會故意落后一點,那一刻,少年們覺得冠軍並非遙不可及……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30日 20 版)
(責編:郭婷婷、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