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劉沈廳鑽研農業技術,優化供需對接,吸引人才助農

讓土地成為新的課堂(創業心得·人物故事·聚焦鄉村創業)

本報記者  李凱旋
2022年06月02日07: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劉沈廳,1988年出生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2017年辭去高校輔導員工作,返鄉開辦沈廳家庭農場,成功申請涉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3項,在眉山周邊免費推廣超5000畝。牽頭成立彭山區家庭農場發展創業聯盟,為農民提供服務。

  劉沈廳先后獲得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優秀帶頭人、四川省返鄉下鄉創業明星等榮譽。

 

  一個人走,走得快,大家一起走,才走得遠。整合資源、加強合作、吸引人才,有利於現代農業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讓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農業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劉沈廳 

 

  見面時,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新農民”劉沈廳正在地裡忙活著收黃桃。“嘗嘗,自己種的。”他挑了一顆飽滿鮮艷的伸手遞給記者,旋即又有些不好意思,“在地裡待久了,洗了手也像沒洗。”這些黃桃是劉沈廳新農場今年成熟的第一批,從播種時他就把家安在農場裡,事事親力親為。

  離黃桃樹不遠的地方,剛流轉來的土地上,新農場還在建設中。這次,劉沈廳計劃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運用大數據、AI等技術打造一個智慧果園。“需要留出空間建設產學研中心,既方便科研成果轉化,又能吸引人才。”講起對未來的規劃,劉沈廳眼中閃著自信的光,仿佛身在一個更廣闊的校園。

  “發展農業需要創新,更要為農民創新”

  就在一個多月前,劉沈廳的果園裡還堆滿柑橘。眼下,綠意滿滿的柑橘樹旁,堆放著一些黑色的遮陽網,顯然是從樹上摘下來的。劉沈廳告訴記者,多虧這些“面紗”,今年的柑橘幾乎沒受霜凍影響。

  2017年,劉沈廳的家庭農場開張,主要作物就是晚熟柑橘。前期做種植規劃的時候,不少種植戶告訴劉沈廳,霜凍災害一直是個大問題。當地柑橘每年凍傷率普遍在15%以上,受災了的柑橘隻能賣到市場價的一半。一直愛琢磨的劉沈廳,決定找找應對霜凍的辦法。

  字面理解,凍傷的主要原因就是低溫,劉沈廳決定在防凍工具上做些創新。查閱相關資料,又收集了一段時間的田間數據,劉沈廳在2017年冬天設計出“冬季晚熟農產品雙層絕熱防霜凍袋”。試用后,這種防凍袋效果不錯,劉沈廳心中鬆了口氣。

  可災害的侵襲卻不會隻盯著防范嚴密的地方。2020年,當地遭遇極寒天氣,盡管加蓋了保溫塑料膜,但柑橘樹頂處的凍傷卻更嚴重。當年,劉沈廳地裡的柑橘凍傷率高達30%。

  “回過頭來想,當時隻盯著保溫,卻沒有仔細琢磨凍傷的原理。”想不通的劉沈廳,專程去請教了專家,才明白凍傷不單是因為低溫,也會由於急冷急熱而產生,自己盲目增加的保溫措施反而加劇了這一過程。

  反思之后,劉沈廳又在地裡忙活起來,幾經觀察實驗,他發現遮陽網既能吸收地面輻射,達到保溫效果,表面的空隙還減少了露水、風霜,總體上能降低溫度驟變對果樹長勢和花芽分化的影響。

  於是,以遮陽網防凍為主,視氣溫狀況搭配使用防凍袋、塑料膜,2021年劉沈廳柑橘的凍傷率降到了3%。此后,他與彭山區農業農村局干部一道,通過農技培訓課、入戶走訪等方式在當地推廣遮陽網防凍技術,耐心向種植戶講明防凍原理,使用遮陽網的種植戶越來越多。

  在劉沈廳看來,“發展農業需要創新,更要為農民創新。”這幾年,他研究出簡易滴灌、簡易大棚應用等節本高效的柑橘管護技術,先后獲得3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在政府的協助推廣下,眉山周邊已有5000余畝柑橘基地免費用上劉沈廳的專利技術。

  “好果子才有好價格,好價格才有驅動力”

  “我們這裡路不太好走,商販來的不多,到了上市的旺季,柑橘不僅不好賣,還常被壓價。”種植戶曾輝所在的彭山區金魚村比較偏遠,想把柑橘銷出去,一度要花不少心力。

  今年3月,曾輝把待售柑橘的信息發布在“彭山數字農業服務平台”上,當天就有果商前來聯系看貨。沒兩天,4萬斤柑橘就以高價銷售一空。“現在有了好平台,果子不愁賣了!”曾輝笑著說。

  搭建銷售平台,讓銷路更通暢是種植戶們的共同願望。2020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劉沈廳作為主要發起人,與十幾位行業帶頭人一起成立了非營利社會組織——彭山區家庭農場發展創業聯盟。聯盟可以協助政府向種植戶提供農技培訓、農產品助銷等服務,也能及時反映行業情況、積極獻言獻策,共同解決大家的“急難愁盼”。沒多久,聯盟的服務就覆蓋到全彭山的家庭農場。

  同年,彭山區出台鼓勵電商發展的政策,劉沈廳和聯盟抓住機會向農業農村局申請開發本土電商平台,得到了肯定與支持。5月底,“彭山數字農業服務平台”正式上線,集直播、團購、議價等功能於一體。“我們想實現種植戶與商家無縫、透明的對接。”劉沈廳介紹。

  不過,平台初期推廣工作並不順利。有擔心沒什麼用的,有擔心被賺差價的,也有種植戶干脆不懂電商平台是什麼。彭山區農業農村局了解情況后,組織黨員干部入戶宣講,並利用融媒體矩陣配合宣傳,向鄉親們闡明電商平台的公益性質,慢慢地,注冊的人多了起來。

  還好,平台表現不負眾望。小程序、公眾號和代辦銷售群同時運轉,供銷信息幾乎能實時發布。同時,聯盟利用平台推廣行業技術標准,種植戶議價更有底氣,果商選果也更順利。很快,平台吸引了300多家農場和80多個商家進駐。2021年,平台實現柑橘訂貨1000萬斤,葡萄500萬斤,價值超過8500萬元。

  銷路不愁后,鄉親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地裡。“好果子才有好價格,好價格才有驅動力。未來,我們不僅要把果子賣上價格,更要把果子賣出口碑。”劉沈廳說。

  “留住一個人才,就可能改變一方天地”

  “我想返鄉創業,能不能去你的農場學習?”2021年3月,劉沈廳收到網友陳效的請求,他欣然應允。

  本科畢業后,重慶人陳效一直惦記著家鄉,但對農村產業發展情況缺乏了解,不敢貿然放棄大城市的工作。他覺得“過來人”的建議很重要。

  兩人的促膝長談,不僅是對陳效的一次啟發,也是劉沈廳對自己的一次回顧。當年,他辭去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回鄉創業時,有一些人不理解:“好容易拿上筆杆子,咋回村扛鋤頭。”對自己和家鄉懷有信心,劉沈廳想用成績回應質疑。經過4年努力,他鑽研農技、熱心公益,不僅自己的農場經營良好,也給更多人帶去了幫助。

  參觀農場、學習技藝,一段時間下來,陳效思路逐漸清晰。離開彭山后,他又前往廣西繼續學習柑橘種植,並一直與劉沈廳保持著聯系。“我一定要在重慶老家開自己的農場”,陳效言語中已有了不少的底氣。

  陳效的來訪堅定了劉沈廳的想法。“應該讓更多年輕人看到農村的新風貌、新故事。”他把農場轉型為產學研結合的教育基地,去年就有1000多名高校師生前來參觀學習。

  走進田間的年輕人果然會帶來驚喜。果園大棚的塑料膜常年積灰,雇人清洗成本較高,頻繁更換又易造成白色污染,劉沈廳把苦惱告訴學生們,沒想到幾名自動化專業的學生很快就構思出一款大棚洗刷設備的雛形。

  “農業是個平台,能讓各種專業知識盡其所用。”經劉沈廳推介,他的母校電子科技大學決定在彭山設立數字鄉村振興研究院,課題包含農旅融合、智慧環保、電商服務等多個方向。

  劉沈廳還向政府建議,聯合果業商會、省內高校共同發起“綠領英才計劃”,為現有農村青年提升競爭力。農場提供實訓基地,高校提供課程與培訓方案,政府則在人才補貼、創業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在三方密切配合下,目前該計劃每年能為彭山培養30余名人才。

  決定創業時,劉沈廳的目標是經營成功、年入百萬,現在則希望成立一所鄉村振興學校。2021年,他開始在當地的職業中學開設農業選修課,報名的學生不少。“留住一個人才,就可能改變一方天地,這裡就是我的新課堂。”劉沈廳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02日 11 版)
(責編:關喜艷、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