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專注傳統民族樂器制作,制琴師陸明——

尺八蘊匠心  竹林覓好音(為夢想奔跑)

本報記者  鄧建勝
2022年06月02日07: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陸明正在演奏尺八。

  麓鳴琴坊。

  陸明正在制作尺八。

  廣西南寧西郊佔地千畝的“匠園”,十幾年前還是一處荒蕪農場,如今,許多匠人在此結廬而居,把心血傾注於各自的手藝絕活。終日與樂器為伴的陸明,就是其中的一員。

  “我是個很簡單的人,一輩子隻喜歡音樂,最近五六年沉迷於研究制作尺八。一根簡單的竹管能吹奏出天籟之聲,太美妙了。”陸明說。

  尺八因管長約為唐尺的一尺八寸而得名,在我國隋唐時期是宮廷中的主要樂器之一,南宋之后被簫、笛取代,而在日本得到傳承。近年來,尺八逐漸被國人重新認識。

  “做尺八更需要悟性,僅根據數據參數是做不好的。”陸明說,傳統尺八管上隻有5個音孔,能精美地表達多種聲音,全部秘密在於竹管內腔的打磨,打磨出來的內腔曲線,能與吹奏時氣流的角度、速度和音孔按壓變化相契合,可以表現千軍萬馬征戰厮殺,也可以表現夏虫的竊竊私語。尺八隻有5個孔,部分音必須通過吹奏時的入氣角度和力度才能表現出來,這既考驗演奏者穩定的技法水平,也考驗制作者的管腔內壁涂層曲線的構造和把控。

  手工制琴十分考驗制琴師的聽力,音樂人出身的陸明,對音質、音色格外敏感。普通人聽來的毫末之差,在他的耳朵裡就是天壤之別。“一八度的音好調,但調二八度、三八度的時候,一個音要調好幾天,甚至一個月還調不出來。”陸明說,他做的尺八都是按能夠配合樂隊演奏樂器的要求制作,如果不能演奏3個八度音,這就是廢品。

  陸明說,他“糟蹋”的桂竹至少六七百根了,前些年沒注意,隨意堆放在后山的竹林裡,后來發現經常被游園的人撿走,甚至拿去吹奏。“后來的殘次品一律燒毀。尺八本來就是小眾樂器,這些東西萬一傳出去,在音樂圈內容易產生誤會,讓人以為尺八本來就五音不准。”陸明說。

  整日著盤扣土布大褂、穿布鞋的陸明,其實在2016年之前滿腦子都是西洋樂器,對尺八毫無概念。1969年出生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林區的陸明,十幾歲就開始無師自通自己搗鼓吉他,后來在廣東一個知名樂隊做了20年的貝斯手,業余時間為樂隊修琴定制吉他。

  “尺八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樂器。做樂器的人要有使命感,我們必須要努力‘尋根’,否則我們就失去了傳承、迷失了方向。”陸明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這些年來他在“匠園”足不出戶專注尺八的制作,就是想再現昔日的華音。

  轉行研究制作尺八的陸明,生活清貧而簡單,常年生活在“匠園”內取名“麓鳴琴坊”的吊腳樓裡。

  這個隻有50多平方米的吊腳樓依山而建,牆體全用透明玻璃。在近天花板的牆體夾角處,他為自己構筑了一個1.2米寬的空間作為臥室,四周以紙殼箱稍作遮擋——白天,上臥室的折疊梯子平放在地上,作為未成品樂器的放置架。吊腳樓下面的一處平地上,露天擺著一張木桌,四周散放了幾個不同材質、高矮不等的小凳,是陸明以茶待客、以琴會友的天然客廳。

  陸明吹奏的尺八悠揚空靈,有很強的穿透力,經常能吸引路人駐足甚至前來寒暄。5月1日清早,一隻剛出殼不久的白頭鵯被大風刮下來,如今是陸明形影不離的“小粉絲”,隻要聽到陸明吹奏尺八,它就會飛到陸明的肩膀或尺八上,安靜地聽著。

  “大道至簡,做音樂最終要回歸本源。”從著迷西洋樂器到致力傳統民族樂器尺八的研究制作,陸明對音樂有了更深的體悟。陸明笑言他一直在想千百年前的古人吹尺八是怎樣的感覺。

  

  本報記者  鄧建勝攝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02日 14 版)
(責編:關喜艷、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