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畫——
從塑造典型形象到創造經典作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動畫電影《鹿鈴》劇照。 |
動畫電影《南郭先生》4K修復版海報。 |
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聖歸來》劇照。 |
動畫電影《大魚海棠》海報。 |
核心閱讀
在動畫技術並不發達的上個世紀,中國動畫人創造出生動傳神、極富東方神韻的藝術形象。在動畫技術不斷革新的今天,我們對動畫形象的塑造更應該形神兼備,讓技術服務於內容。
中國動畫的民族風格,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學,尤其是造型藝術的豐厚傳統,注重從古典小說、民間文學中萃取題材。
今年是中國動畫誕生100周年。翻閱百年中國動畫史,從上世紀的《鐵扇公主》《神筆》《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南郭先生》等經典名篇,到新世紀以來受到觀眾喜愛的《西游記之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白蛇2:青蛇劫起》等作品,都因為塑造出典型的藝術形象而深入人心。
百年中國動畫,從塑造典型形象到創造經典作品,生動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取材自中國古典小說、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童話故事的經典原型,通過典型化的創作方法,生成既有鮮明個性又具普遍共性的藝術形象,對當下中國動畫的創新發展具有啟示意義。
形象塑造
追求“以形寫神、形神兼備”
塑造典型形象是文藝創作的中心問題。形象立則作品立,一部藝術作品缺少生動傳神的藝術形象,很難稱之為成功,更不可能傳世。自誕生之日起,中國動畫就深受中國傳統美學的影響,追求“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成功塑造了諸多影響至今的典型形象。
作為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上映於1961年的《小蝌蚪找媽媽》真正做到讓齊白石的“畫”動了起來。該片借鑒中國山水畫的技法,創造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小蝌蚪形象,讓茅盾發出“名畫真能動,潛翔栩如生”的感嘆,在中國動畫史上,為南齊畫家謝赫所言的“氣韻生動”留下最初的注腳。上世紀6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的《大鬧天宮》一方面追隨當時的審美潮流,另一方面保留性格鮮明的藝術神韻,成功塑造了一個集勇敢與活潑於一體的孫悟空,其惟妙惟肖的形象被幾代觀眾銘記,也影響到其后很多藝術創作。1979年版的《哪吒鬧海》中,著名畫家張仃設計的哪吒造型,既具有“神”的超凡脫俗氣質,又有了“人”的生活氣息。
縱觀中國動畫史上的這些經典形象,無不是把握住了中國傳統美學中“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原則。
在經典形象被反復重寫的當下,唯有融通時代審美、價值觀念與創作理念,才能賦予經典原型以新的神韻、新的價值。2015年上映的《西游記之大聖歸來》、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結合時代語境,在取材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西游記之大聖歸來》塑造出桀驁不馴、俠氣沖天的孫悟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哪吒是一個“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孩童。
在動畫技術並不發達的上個世紀,中國動畫人創造出生動傳神、極富東方神韻的藝術形象。在動畫技術不斷革新的今天,我們對動畫形象的塑造更應該形神兼備,讓技術服務於內容。
意蘊生成
追求“觀物取象、立象盡意”
重寫意、輕寫實,追求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是中國動畫一貫的美學追求。上世紀60年代,中國動畫以水墨意境、華麗高雅等為美學旨歸,形塑了中國動畫民族風格,在世界藝術之林樹立起“中國動畫學派”的聲譽,也對后來探索民族動畫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傳統美學歷來注重“觀物取象、立象盡意”。“凡畫山水,意在筆先”,旨在說明形象表達的不只是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內在意蘊。以物質表現精神、以有限表現無限、以有形表現無形,對於中國動畫至關重要。
《大鬧天宮》和《哪吒鬧海》的民族風格表現為濃重、絢麗的格調。在山川、石頭、草木等景物以及宮殿建筑的造型設計上,華美的視覺造型和活潑的內在情緒融為一體,個性鮮明的人物性格與華麗鮮艷的神奇景色相得益彰,傳統繪畫的形式美感和裝飾美學意味有機融合,呈現出一個燦爛豐富的意象世界,於情景交融中揭示作品的內在意蘊。《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鹿鈴》等水墨動畫,契合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審美觀念,形塑出自身的美學風格,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移情入化。
這些經典作品以豐富的審美意象,體現中國傳統美學“觀物取象、立象盡意”的原則。以歷史反觀當下,走向更高層次的審美意象,以崇高和優美涵養時代、涵養人,仍是中國動畫高質量發展不可多得的寶貴經驗。
價值表達
追求“推陳出新、現代轉化”
呈現與表達價值觀念,是典型形象塑造的目的。在今天,動畫電影的競爭力主要在於承載的價值觀念。近年來,一批國產動畫電影賡續傳統,從古典小說、神話傳說中尋找創作原型,從傳統題材中尋找素材,結合新的時代語境,創造出貼合當下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表達方式。這既是創作者文化自信的表現,也受益於科技的進步。
《白蛇:緣起》在借鑒經典神話原型的基礎上,現代化演繹了“白蛇傳”,另辟蹊徑講述許仙與白蛇的前世傳奇,傳達出現實世界中“親、友、愛”的價值觀念﹔與此同時,借助跨媒介敘事,運用最新技術,打造極具東方審美意蘊的水墨畫風格。這部電影以一種現代化、全齡化、年輕態的審美表達,拓展了電影的表現空間,給觀眾帶來更新鮮、更時尚、更愉悅的視聽享受。
從上世紀的《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到近年的《西游記之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孫悟空、哪吒的形象發生了顯著變化,形象內涵也被賦予新價值、新理解和新呈現。數字技術帶來觀影體驗、形象造型的更新,但影片中藝術形象的內涵和成長敘事的主題始終未變。
今天的人們依然品讀著經典形象,依然能汲取到精神滋養,這正是經典形象的不朽之處和時代價值。讓經典原型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顯現情感共性和時代特征,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力量,應該是當代藝術家的追求與使命。
創新離不開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要求創作者不斷拓展精神視野、更新藝術觀念,更要立足現代價值觀念,重新認知和闡釋傳統,挖掘其所蘊含的跨越時空、足以征服當代觀眾的精神、情感和力量,使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得到有力弘揚和廣泛傳播。
中國動畫的民族風格,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學,尤其是造型藝術的豐厚傳統,注重從古典小說、民間文學中萃取題材。歷史經驗是當下中國動畫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寶貴遺產。
(作者為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饒曙光供圖
制圖: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02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