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關鍵節點 筑牢長江中游生態屏障
湖北是長江干流岸線最長省份,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三峽水庫壩區所在地,肩負著確保“一庫清水北送、一江清水東流”的雙重使命。湖北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今年收尾,荊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修復工程年內開工,這兩大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筑牢長江中游生態屏障,保障母親河永續發展。
地處長江生態安全關鍵節點
“項目區是長江生態安全的關鍵節點,做好保護修復工作,意義重大。”得知荊州項目以第三名通過評審,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難掩興奮。
該項目區地處江漢平原與洞庭湖平原腹地,北有引江濟漢干渠連接漢江,南有虎渡河、鬆滋河、藕池河、調弦河“荊南四河”直通洞庭,長江水在此向長江中下游和洞庭湖分流。這一區域生態環境特別是水環境好壞,將直接或間接威脅長江中下游、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生態安全,即該區域的污染物既可流入洞庭湖和長江中下游,又可通過引江濟漢工程流進漢江。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劃》,項目區屬江漢平原湖泊濕地洪水調蓄生態功能區,也是長江干支流河湖、濕地保護和修復重點區域。
項目也是長江中游一體化修復的關鍵支點。2018年,自然資源部批復了我國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湖北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項目和湖南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山水林田湖草項目同時入圍。湖北三峽地區位於荊江上游,湖南洞庭湖流域位於荊江南岸,實施長江荊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在生態空間上,可以與湖北湖南已經實施的兩大系統修復治理項目銜接。“通過上下游、南北岸協同治理,實現長江中游生態環境整體恢復。”項目負責人說。
改變單一治山治水傳統模式
該項目區河湖縱橫、水系密布,境內有湖北第一大湖泊洪湖、第三大湖泊長湖,生物資源豐富,種類多、分布廣、南北兼備,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庫,有珍稀國寶麋鹿1100頭,國家I級保護動物江豚近80頭,有“鳥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100多隻,同時也是淡水魚類種質資源庫。
受圍湖造田、圍湖養魚等不合理開發利用影響,長江荊江河段及洪湖濕地環境一定程度遭到破壞,河湖濕地功能退化,水環境惡化,生態系統穩定性不足。“十三五”期間,湖北大力實施水污染防治工作,項目區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Ⅴ類水體全部消除。但單一的污染防治,難以實現生態環境質量從“及格”到“良”“優”。
“統籌自然生態各要素,整體保護、協同治理,重塑流域生態系統。”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項目改變過去單一治山、單一治水的傳統模式,將山水林田湖草視為共同體,統籌考慮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和左右岸,實行一體化修復,在開發、利用與保護、修復之間找到平衡點。
根據方案,荊州項目既包括長江岸線修復、四湖流域水系連通、洪湖長湖濕地修復等生態修復工程,也包括江漢平原農業面源污染、綠色循環種養、水葫蘆水花生等外來物種入侵整治等農業環境治理工程,還包括天鵝洲長江故道保護、洪湖沉水植被種子庫基地建設、鬆材線虫病防控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
用3年實現多重效益共贏
“經過3年系統修復,項目區生態環境將顯著改善,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基礎,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項目負責人對修復效果充滿信心。
依據實施方案,項目區將完成生態保護修復總面積24937萬公頃,其中長江岸線600公裡,生態濕地847公頃、珍稀動植物棲息地400公頃、生態緩沖區1300公頃。通過系統修復,將整體提升流域生態環境,修復流域濕地群生態系統,流域國考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1.67%以上,洪湖水質達到或優於Ⅳ類,新增碳匯能力約29.60萬噸/年,確保“一江清水東流”。
項目區地處江漢平原腹地,有7個全國糧食生產大縣,每年生產商品糧50億斤以上,是“中部糧倉”的重要組成部分。系統修復后,良好的生態環境將為區域經濟發展奠定基礎,有效保障糧食綠色生產,端牢中國飯碗。同時整體提升農產品產量、質量,促進區域旅游、休閑產業發展,重現革命老區“水美魚豐民樂”盛景。(記者 祝華 通訊員 唐玥、閆百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