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教育系統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深聚焦)

2022年11月20日07: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

  高質量教育體系如何構建,其目標指向、關鍵內容及重要發力點是什麼?本期教育版,我們邀請教育系統領導干部和專家學者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關於教育的新思想新論斷,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貢獻智慧與力量。

  ——編  者  

 

  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

  勇擔高校使命 培育時代新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高等教育體系在教育體系中具有引領性、先導性作用,在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中應走在時代前列。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在目標格局上,要主動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新使命,聚焦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相結合,全面提升服務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能力。在體系結構上,要全面匹配時代新人培養的新任務,落實“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要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效能職責上,要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和科技創新生力軍作用,在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中勇挑重擔,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為科技自立自強夯實基礎。在內涵動力上,要以高水平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構建高質量的人才評價機制、發展環境、服務保障,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建設提供動能和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需要有一流大學群體的有力支撐,一流大學群體的水平和質量決定了高等教育體系的水平和質量。”在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雙一流”建設高校正在探索一條中國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胸懷“國之大者”。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不斷深化紅色根脈強基行動,打造有特色、有溫度的大思政課品牌,引導師生在扎根大地中增強“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的意識,培養奉獻家國、服務人民的真摯情懷。

  找准戰略定位。努力打造我國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戰略基地。引育天下英才,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構建大學教育體系,以高水平科教融匯和產教融合鍛造學生扎實的能力和素質。同時加強戰略科學家和青年人才培養力度,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形成適應走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隊伍。

  著力創新策源。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區域創新需求,推進結構和機制改革,建設創新型大學,勇當戰略科技力量﹔服務文化自信,加強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闡釋,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挖掘中國文化的基因密碼,進一步加強人文學科和智庫建設,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添磚加瓦﹔創新國際教育,打造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積極參與和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為參與文明交流互鑒、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進行更為扎實的探索。

  (本報記者趙婀娜整理)  

 

  北京師范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張志勇

  擴大優質資源 促進教育公平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我國基礎教育整體水平邁入世界中上行列,基礎教育站在了新的發展階段上。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成為新時代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促進教育公平”“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這一系列要求為推進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領廣大青少年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努力縮小區域、城鄉、校際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一方面做大“蛋糕”,提高區域內薄弱學校的師資水平和辦學條件,讓人民群眾身邊的“好學校”多起來﹔另一方面分好“蛋糕”,通過交流輪崗、城鄉一體化、集團化辦學等舉措,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全面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在辦學標准上,經費、師資、設施配備進一步向鄉鎮學校傾斜,用更高水平的資源配置標准支撐鄉村學校發展﹔在辦學體制上,變“以城帶鄉”為“城鄉一體”,加快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基礎教育是培養每個人走向社會、參與社會、享受社會成果、走向共同富裕能力的重要保障,要加快改變高中階段教育基於升學導向的辦學格局,走多樣多元的高中教育發展之路。

  加快發展素質教育,轉變育人方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加快轉變育人方式,做到知行合一,堅持書本學習和實踐學習的統一,既讓學生掌握知識,更讓學生發展智慧、增長才干。加快學校教育的數字化、信息化變革,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等,正深刻地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必須加快推進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向教育領域轉移,全面賦能學校教育,推動中小學教育形態的深刻變革。

  此外,還要統籌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和“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健全”和“加強”,進一步確立了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一是在教育理念上協同,圍繞如何開展更適合孩子的教育達成共識﹔二是在教育方式上協同,要讓廣大家長掌握和實踐科學、理性、積極的家庭教育﹔三是在呵護孩子心理健康上協同,兒童的心靈是美好的,但又是非常脆弱的,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滋養和保護﹔四是在促進兒童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上協同,為兒童提供良好的環境和高質量的課程、實踐活動等。

  (本報記者丁雅誦、閆伊喬整理)

 

  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

  推進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教育、人才、科技是辯証統一的整體,科技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是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根基,科技創新又將為教育注入新動能,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導入,將對教育產生重大影響。教育數字化事關我國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事關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事關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行動。

  教育數字化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支持教育在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創新,構建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觀,促進教育研究和實踐范式變革,形成適應數字時代的高質量教育體系。

  教育數字化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創新路徑,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快速推進,數字技術所蘊含的巨大潛能逐步釋放,推動教育數字化是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中國和教育強國的時代要求。二是加快各級各類教育全面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是助力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知識、能力並重的創新型人才的必然選擇。三是利用數字技術優勢,變革教育模式,兼顧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之間的平衡,是實現公平而有質量教育的必由之路。

  教育數字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其關鍵是促進教育全要素、全業務、全領域和全流程的數字化轉型。推進教育數字化,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在教育環境方面,依托國家教育新基建,提供全流程、全過程、全場景的技術支撐,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環境。在教育資源方面,變革教育資源供給模式,豐富資源形態,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優化資源供給。在教學內容方面,通過更新教學內容,強化數字素養和創新能力培養,激發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在教師能力發展方面,引導教師從知識傳授者向導學者、教學活動組織者、課程的設計師和資源的開發者等角色轉變,實現教師知識、能力、素養整體提升。在教育評價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構建技術支撐下教育評價新樣態和新形式。在教育治理方面,加強教育教學過程的數據採集、建模、智能分析和系統化處理,實現教育管理精准化、教育決策科學化,實現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面向未來,我們要牢牢把握數字時代的歷史機遇,著眼未來社會人才需求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目標,大力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實現更加以人為本、更加精准、更加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助力培養數字經濟時代的優秀人才。

  (本報記者丁雅誦整理)  

 

  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曾天山

  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技能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這為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應在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大有作為。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最直接,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應當從服務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需要出發,把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抓手,改變職業教育“叫好不叫座”的狀況,固根基、揚特色、補短板、強弱項。

  要在穩定規模的基礎上提高質量。不僅要保証職業教育的規模,滿足生產一線的用工需要,更要滿足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提高的質量要求,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大幅提升畢業生的道德水平、技能水平、就業質量。

  要在優化類型和層次結構上下功夫。辦好本科、高職、中職不同層次的優質學校,改變技術技能人才結構性短缺的狀況,實現畢業生從“好就業”向“就好業”的轉變。

  在強化類型定位和跨界融通上積極作為。堅持育訓並重,增強技能人才培養的獨特性、適應性和精准性。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精髓和改革方向,在企業附近建學校,在產業鏈上建專業,才能實現深層次、精准的產教融合,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與華為合作,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與北京奔馳合作,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在園區辦與專業匹配的產業學院,都實現了校企共贏。

  人才培養定位由產業鏈中下端向中上端延伸。職業教育既要服務中小微企業,著重培養一線生產、經營、管理、服務人員,也要明白職業技能是促進中國制造和服務邁向中高端的重要基礎,適應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需要,以專業為重點培養實用人才。

  在普職融通基礎上,為提高人民滿意度而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加快實施達標工程﹔改善社會形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育人質量,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優化生態環境,實施各類人才同等待遇,吸引青年人走技能成才之路。

  在國內名校的基礎上樹立國際品牌。發展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中國職業教育名校,打造職業教育中國品牌,著力培養國際化技能人才,服務大國外交,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閆伊喬整理)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20日 05 版)

(責編:周雯、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