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眾人共建“拖船埠”

2022年12月24日08:40 | 來源:湖北日報
小字號

“計劃以這片稻田為起點,開通一列觀光小火車,直接通往在建的‘小南海’。”12月9日,站在拖船埠村口的瞭望塔上,江漢平原寒意凜冽,但從該村第一書記毛向華的描繪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卻感受到這片土地致力振興的火熱。

潛江市漁洋鎮拖船埠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曾是一個清冷蕭條的村庄。近年來,該村發動村民積極參與、共謀共建,讓這片古老的土地重新煥發“紅色”光輝。

心往一處想,村民喚起改造家園的沖動

走進拖船埠,紅五軍軍部舊址、紅六軍七師師部舊址等紅色印記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雖然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但拖船埠村的資源並沒有被利用好,很長一段時間裡,貧窮伴隨著全村200多戶村民。

2021年初,潛江12家市直單位與拖船埠結對共建,擬投入3000萬元資金支持文物修繕、美麗鄉村等建設,共同幫助拖船埠改變困局。同年8月,市文化和旅游局干部毛向華被派駐拖船埠任第一書記。

眾人幫扶心切,但毛向華發現,村民們對村裡的發展似乎漠不關心,甚至有些抵觸情緒。

“修路建房並不難,難的是村民們思想統一。”毛向華決定請村民“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年底,在鎮裡和村“兩委”的帶領下,幾十名村民代表到仙桃、武漢等地的美麗村庄參觀學習。

對比自己村裡臟亂差,村民們心裡受到很大的震動:“老一輩革命家為我們打下了基礎,我們這一代人不能給拖船埠人丟臉!”

村民喚起了改造家園的沖動,漁洋鎮“趁熱打鐵”,由黨委班子帶隊,分4個小組在拖船埠多次開展塆台夜話,請村民圍繞人居環境、旅游經營、鄉風文明、項目建設、平安治理等方面暢所欲言。潛江市委書記向斌也參加拖船埠村群眾議事會,聽取群眾意見。

“拖船埠最大的特色是紅色,這個優勢不能丟。”“我們離仙桃近,別人發展旅游,我們也可以。”村民們打開話匣子。

村民們的意見被一一記下,打造“紅色拖船埠”的規劃很快出爐。看到自己的想法變成規劃圖紙,村民們終於找到“主人翁”的感覺。

勁往一處使,5天內搬遷533座墳墓

按照規劃,拖船埠要建設一個佔地8000平方米的紀念廣場,房屋拆遷和墓地搬遷是最大的難題。

首先是遷墳。幾百座墳墓,涉及上百戶農戶。村“兩委”和黨員代表、退休教師、鄉賢能人等各方力量組成專班,按照“上門宣傳不漏一戶、廣集民意精心選址、尊重民意擇期搬遷”的方式分頭做工作,把拖船埠未來的效果圖展示給村民看,把發展的利好跟村民講。

孫濤第一個舉手答應遷走親戚的墓地。孫濤200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去年9月回到家鄉創業。多名烈士就義處就位於他家承包田裡,孫濤主動捐出這塊地修建紀念設施。

黨員干部帶頭,群眾紛紛跟上。5天內,533座墳墓順利搬遷。

小南海項目是拖船埠紅色村庄建設的核心項目,佔地300多畝,村委會主任馮在友第一個把50多畝螃蟹塘捐出來了,損失幾萬元,其余7戶村民深受感動,也主動捐出自家的魚塘和自留地。

紅五軍軍部舊址前有處老房子,影響施工,而房主人遠在東北。退休老支書朱從慶主動承擔起做思想工作的任務,他先后兩次到東北,找到該房主人。房主人的先祖曾為革命事業作出過貢獻,朱從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希望他們家繼續為拖船埠的發展作貢獻。最終,房主人無償捐獻了這套房子。

建設拖船埠,大家勁往一處使,拖船埠共拆遷近百處建筑,回收13套老房子,使得紀念廣場、老街改造、小南海等項目快速推進。

人往一處走,沉寂的村庄人氣滿滿

景美了,人歸來,原本沉寂的拖船埠熱鬧起來。

今年6月,村民胡志兵看到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家門口,萌生想法:把自家房屋改建成農家樂。這是繼老船長土菜館、老周家私房菜、紅色船鄉農庄之后,村裡建起的第4家農庄。

為鼓勵村民創業,拖船埠村編制“拖九條”,通過項目認領制、勞務聘任制等方式,鼓勵村民以資金、技術、項目、勞務等入股村級經營項目。在“拖九條”政策驅動下,村民新建農家樂、民宿、商鋪等旅游業態15家。剛剛建設完成的紅色旅游街上,老支書、老船長、婚嫁風味等多家民宿即將建成運營。村民們還學著開通愛彼迎、飛豬、攜程、途家等網上店鋪,招攬各地游客。

隨著紅色旅游項目增多,潛江市拖船埠旅游公司應運而生,公司由村集體全資入股,聘請村民參與運營,制定入股和分紅機制。目前,村集體注冊“拖船埠旅游產品商標”,幫助村民代售農特產品。

家鄉的發展,吸引了在外的游子。肖蒙蒙曾就職於武漢一家婚慶公司,今年5月,聽說村裡常常接待紅色旅游團,急需講解員,她決定回到村裡,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安心工作。

如今的拖船埠已成為當地有名的網紅打卡地,正在申報3A級旅游景區。

毛向華說,下一步,拖船埠還會建露營基地、親子營地,等核心項目陸續完成之后,村集體年收益有望達到140萬元。

什麼是共同締造

總體要求

以城鄉社區為基本單元,以改善群眾身邊、房前屋后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為切入點,以建立和完善全覆蓋的基層黨組織為核心,以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為目標,以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為路徑,堅持黨建引領、群眾主體,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堅持試點先行、穩步推進,深入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凝聚強大動力。

試點安排

每個縣(市、區)確定5至10個城鄉社區(農村自然塆、城市居民小區)作為試點。

主要任務

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在試點中探索形成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方法和機制。

咱村干部越干越有底氣

麻城市黃土崗鎮張家墩村黨支部書記 張華

我們張家墩村地處“菊花之鄉”麻城市黃土崗鎮,2016年引入市場主體,建成菊香人家景區,高峰期每天有上萬游客。

美中不足的是,緊挨景區的李花樓塆臟亂不堪、缺少規劃。今年,我們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把李花樓塆的面貌徹底翻了個新!

哪些地方拆?建成什麼樣?按過去辦法,靠我們村委會幾個人坐在屋裡“抓腦袋”。這次不一樣,我們把主動權交到村民手裡,通過一場又一場塆組會,匯民意、聚民聲、集民智,形成共同締造建設項目清單。群眾參與決策共謀,村落改造順利推進。群眾自發拆除閑置房屋、私搭附屬房、牛欄豬圈等120余間,沒要一分錢補償。

其中,有一件事讓我觸動很大。村民伍運清搭建的一間廚房,阻礙屋后鄰居通行多年,就是不拆,成為“釘子戶”。塆組會上,他非常認同改造方案,認為村庄建設自身受益,主動要求拆除廚房,為村民出行讓開道路。

過去,村干部想在塆裡推動一件事,經常是“無人攏場”,還有等著看笑話的。這次李花樓塆改造,處處都能看到群眾參與的身影。68戶村民全部主動參與土石方挖掘、排水管鋪設,出工出力不要報酬。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環境美了,產業也發展起來了。村裡依托菊花產業優勢,將不斷健全市場主體、村集體、農戶利益聯系機制,引導農戶參與菊花種植、加工、觀光等產業鏈條,在家門口就業,日子越過越紅火。

共同締造活動的深入推進,讓我深刻領會到:隻要黨員干部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同圍一張桌、同坐一條凳、同商一件事,就沒有解不了的難題。

一口塘“喚醒”民力

安陸市王義貞鎮朱橋村村民 張興朝

銀杏染初冬,滿樹黃金甲。我們朱橋村有著比自然美景更醉人的場景:幾台挖掘機正忙著翻修、擴充當家塘堰,大家一起動手。

家門口的這口塘堰幾十年沒有修整,這次整好后能派上用場,再也不用大老遠地挪水、借水了!

這口當家塘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朱橋村處於丘陵地帶,區域性、季節性干旱頻發,當家塘堰本應在農田灌溉上挑大梁。可是,因為年久失修,當家塘堰的灌溉功能嚴重下降,每年農忙時,灌溉用水就成了村民們頭疼的事。

因為用水不便,每年都有村民棄耕,我舍不得祖輩的田地,還是勉強種了7畝水稻。

正在加緊建設的塘堰蓄水項目,終於“治”好了我的心病。

通過專業規劃設計,把當家塘和相隔不遠的另一個水塘打通,深挖清淤,筑底護坡,恢復水系流通,提升蓄水量。同時,還修一條1000米的引水渠,建起泵站,引鄭家河水以備不時之需。工程建好后,至少可供五、六、七、八四個組農忙時節足量用水。

這口塘修到我們心坎上,我和村民們穿上“共同締造志願者”工作服,自發自願參與建設,有的出工,有的出力。

共同締造好,解決我們急難愁盼的事,讓村民煥發“主人翁精神”,把“你”和“我”真正變成了“我們”!

記者手記

關鍵在發動群眾

為什麼干部辛辛苦苦干事,卻得不到群眾的理解和認可?為什麼明明是民心工程,老百姓卻不太買賬?

歸根到底,是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調動起來,干部與群眾沒有“坐到一條板凳”上。

當前,我省城鄉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民生訴求紛繁復雜,社會治理的復雜性與難度日增。直面基層治理新的挑戰,需要用新的思路、新的辦法來解決新的問題,共同締造正是這把破題的“金鑰匙”。

共同締造,其實質就是組織群眾、發動群眾。

發動群眾,不是喊喊口號,做做樣子,更不是把群眾召集起來開個會、發個言,而是讓群眾從內心裡關心關注村裡的事,願意共謀共建“一起干”。

評判“共同締造”質量好與壞,要看群眾有沒有出資出力、投工投勞,要看有沒有“花小錢辦大事”,更要看群眾在參與“共謀”“共建”“共管”“共評”的過程中有沒有更多的獲得感。在共同締造中,凡是忽略做群眾工作過程的,說明仍是採用老思路、老辦法,沒有真正領會共同締造的內涵。

發動群眾急不得,也不可能立竿見影,要長期心貼心,知道群眾想什麼、要什麼,黨員干部率先垂范,將心比心,從群眾需求入手,想到“點子”上,忙到“緊要”處,做到“一枝一葉總關情”。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還得依靠群眾。群眾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無限的創造力,要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激發他們的潛能,匯聚民智,激發民力,共創美好生活。

發動群眾要走上制度化、長效化的軌道,把民意訴求表達、干部聯系群眾等工作方法貫徹共同締造的始終,讓干群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不斷增進情感。

(責編:金雨蒙、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