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世界濕地日|武漢:護一城碧水 繪濕地畫卷

張沛 王郭驥
2023年02月01日10:05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江河縱橫、百湖密布、山水秀美,處處鳶飛魚躍,郁郁蔥蔥……在湖北武漢,豐富的濕地資源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盡享詩意生活。

近年來,隨著長江大保護、湖泊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加大,武漢濕地生態修復保護加速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去年11月,持有“國際濕地城市”這張名片的武漢舉辦“濕地大會”,續寫濕地保護的新篇章。

劃定紅線 立法守護

冬日后官湖,透明清澈的湖水中,枯黃的蘆葦、荷葉別有一番韻味。

“以前湖邊是一些魚塘和耕地,周邊住著村民。”談及后官湖這十幾年的變化,武漢蔡甸區居民王先生頗有感觸,“現在,湖岸線的圍網和垃圾沒有了,一派水清、湖暢、景美的面貌。”

后官湖濕地。鄒幼勤攝

后官湖濕地。鄒幼勤攝

據介紹,后官湖退漁還湖總面積8675.78畝,實現水系連通﹔湖岸50米都被納入了保護區。如今,每天有40多名巡護員堅守在保護一線,並清理湖面垃圾和勸離垂釣人員,還有20多名附近的村民參與義務巡查。

為守護濕地,武漢以法為盾,敢為人先。2010年,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出台了《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並先后制定湖泊保護、水資源保護、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等與濕地保護密切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將武漢的濕地資源保護正式納入法治化軌道。

2013年10月,《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出爐,對因退田還湖、退養(養殖業)還濕而利益受損的村民進行相應補償,以破解人與自然的對立和矛盾。這是全國第一個濕地生態補償機制。

完善制度設計,健全保護管理體系,一幅濕地美圖徐徐繪就:5個濕地自然保護區、10個濕地公園,猶如散落在城市之中的綠色明珠。

濕地如畫 共生共融

告別了工業碼頭雲集的舊時期,青山沿江已成為城市中心濱水風景帶。午后,這裡迎來了不少搭帳篷、放風箏、健步走的市民游客。

青山江灘是湖北省首個以海綿城市為理念建設的江灘。人民網 張沛攝

青山江灘是湖北省首個以海綿城市為理念建設的江灘。人民網 張沛攝

青山江灘是湖北省首個以海綿城市為理念建設的江灘。“我們大量採用透水鋪裝材料,在場地內引入生態草溪、下沉綠地、跌級濕地等,實現雨水資源化利用。” 武漢生態環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觀設計師熊穎介紹。

這塊“會呼吸”的青山江灘總綠化率超過80%,在武漢“兩江四岸”江灘公園中排名第一,是名副其實的“綠肺”。

全長101.98公裡的東湖綠道充分依托山、林、澤、園、島、堤、田、灣等自然風貌,將東湖變成市民親近自然的城市“生態綠心”,周圍車水馬龍,步入綠道則置身一個清幽的樂園。春節假期,東湖風景區共接待游客80.0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約2270.36萬元。

東湖風景區。人民網 王郭驥攝

東湖風景區。人民網 王郭驥攝

在城市建設和生態布局中,武漢利用自身資源稟賦,改造出一批小微濕地,讓小朋友推開門就能“聽取蛙聲一片”。

位於漢口鬧市區的解放公園,是武漢市最有代表性的城區公園之一,也是武漢重點打造的小微濕地樣板。公園內,一條河流蜿蜒,幾汪袖珍湖泊點綴,正在舉行的郁金香花展喜迎八方來客。未來3年,武漢還將打造50處小微濕地。

越來越多的武漢人在享受濕地帶來的綠色空間時,也將保護濕地的理念刻進了心裡,形成了全社會關注生態改善、參與生態建設的和諧風尚。

濕地生物 多姿多彩

前不久,一隻罕見的紅胸黑雁在沉湖國際重要濕地被發現。這是這種“鳥類稀客”首次現身沉湖濕地。

“它們的遷徙線路不經過我國,所以在我國屬於偶爾來越冬的‘迷鳥’。” 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顏軍說,“在武漢能看到它們,實屬幸運。”

沉湖濕地候鳥群。杜華舉攝

沉湖濕地候鳥群。杜華舉攝

越來越多的候鳥選擇在“百湖之市”停留,還有“老朋友”帶著“新朋友”前來。

在沉湖濕地七壕保護站,電子大屏上清晰顯示每日發現鳥類名稱、發現次數、出現的地點等信息。

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沉湖濕地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系統是武漢市首個“智慧濕地”建設項目,安裝了水質、氣象、野生動物等59個物聯感知設備,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提升濕地管理智慧化、精細化水平。

漲渡湖濕地。於海濤攝

漲渡湖濕地。於海濤攝

棕背伯勞停棲枝頭,灰喜鵲歡快覓食……前不久,前往漲渡湖的調研人員再次觀察到了可喜畫面。此前,武漢生態環境部門歷時一年,完成漲渡湖濕地生物多樣性調查。初步查明,漲渡湖“水上森林”和漲渡湖湖區是濕地鳥類重要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同時也是中國中部鳥類遷徙通道的中轉站,每年有數萬隻水鳥來此越冬。

魚鳥共生,長江江豚也“愛”上了武漢。去年,在新洲區雙柳長江江段,環保志願者十余次拍到“微笑天使”逐浪嬉戲的畫面,印証著長江水生生態持續向好。

(責編:周倩文、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