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要求和重點任務(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韓文秀
2023年06月01日07: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5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以下簡稱會議),研究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問題,強調“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物質支撐”。縱觀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歷程,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核心,是決定大國興衰的關鍵因素。必須從統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大意義,結合國內國際新形勢,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

  准確把握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會議強調:“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是對現代化產業體系內涵的深刻概括,明確了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目標要求。

  現代化產業體系應當具備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三個基本特征。

  產業體系的智能化,是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必然要求。當前,通用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新能源等前沿技術領域正在發生革命性突破,將深刻改變經濟生產函數,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產生持續而深遠的影響,已經成為各國競相投入的新熱點。能否實現產業體系的智能化轉型,關系到未來國際競爭的成敗。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持續拓展信息化、數字化的深度,努力搶佔全球產業體系智能化的戰略制高點。

  產業體系的綠色化,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態環境,既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更是我們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生產活動作為人與自然關系的主要環節,是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重中之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抓住全球綠色經濟、綠色技術、綠色產業快速發展的機遇,努力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

  產業體系的融合化,是提升產業體系整體效能的必然要求。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是若干產業門類的簡單拼盤,而是一個內部存在有機聯系、功能互補的復雜生態體系。隨著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行業邊界越來越模糊,前沿科技跨領域交叉融合趨勢越來越明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推動產業門類之間、區域之間、大中小企業之間、上下游環節之間高度協同耦合,更好釋放產業網絡的綜合效益。

  現代化產業體系應當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三個基本要求。

  完整性,就是要保持並增強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勢。產業體系較為完整是我國的一大優勢,由此產生了獨特的范圍經濟效應。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我國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大幅提升各類抗疫物資的生產能力,有效滿足疫情防控的需要,產業門類齊全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國在一些技術含量高的細分行業還有缺項,要在鞏固傳統優勢領域的同時,加快補齊這些短板,不斷提高產業體系完整性。

  先進性,就是要高效集聚全球創新要素、自主拓展產業新賽道。回顧世界工業化歷程,每個時代都有一種或幾種重大科技成果廣泛滲透到各個產業。掌握這些重大科技成果和戰略性支柱產業主導權的國家,往往就是一個時代綜合國力領先的國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讓創新深深扎根於產業發展的土壤中,著力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安全性,就是要實現重要產業鏈自主可控、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我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面臨的國際環境錯綜復雜,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特別是有的國家“筑牆設壘”“脫鉤斷鏈”,大搞單邊制裁、極限施壓,極力阻礙我國科技和產業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提供戰略支撐。

  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要構成要素包括現代化的工業、農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這可以看作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

  現代化的工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最重要的基礎和核心。工業是立國之本,制造業是強國之基。各國產業體系整體的現代化水平,主要取決於工業的現代化水平。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制造業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國人口規模巨大,工業規模要與人口規模和經濟體量相匹配,才能有效滿足14億多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並為量變促成質變、增強創新能力提供充足空間。我國工業質量效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要持續提升技術水平、產出效率、經濟效益,努力培育若干戰略性產業,加快培養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品牌和產業集群。

  現代化的農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根基。我們黨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取得了輝煌成就,有效解決了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未來,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要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藏糧於地,又要藏糧於技,依靠科技進步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要深度融合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在科技支撐有力、設施裝備先進、經營管理高效上下更大功夫,努力實現生產設施化、服務社會化、產業融合化,提升資源利用效率。要大力發展生物合成、“農業工廠”等農業新形態,突破耕地等自然條件的限制,更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

  現代化的服務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發展優質高效、現代化的服務業,既是產業延鏈增值的迫切需要,也是滿足人民不斷升級的高品質、多樣化需求的必然要求。要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吸取一些國家脫實向虛、導致產業空心化和社會分化的教訓,牢牢堅持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形成生產與服務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要推動服務業供需更好適配,圍繞產業的全生命周期謀劃發展各類生產性服務業,圍繞人的全生命周期謀劃發展各類生活性服務業。

  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保障。基礎設施為產業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務,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顧世界現代化史,蒸汽機、內燃機、發電機、計算機等技術的大范圍推廣應用,都離不開相應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和適度超前發展。我國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硬件”基礎設施的總體規模已世界領先,要著力提升建設、運營、服務水平,高度重視發展支撐電力、金融、網絡平台等高效穩健運行的“軟件”基礎設施,更好發揮基礎設施體系的整體效能。要重視各類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適應提升公共衛生應急能力需要,依托大城市郊區現有旅游住宿等設施建設“平急兩用”基礎設施。

  狠抓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任務落實落地

  會議強調:“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要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防止脫實向虛﹔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不能貪大求洋﹔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避免割裂對立﹔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堅持開放合作,不能閉門造車。”我們要以釘釘子精神持之以恆抓好貫徹落實。

  完善新發展階段的產業政策。根據國家發展戰略需要實施產業政策,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推動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要把維護產業安全作為重中之重,採取有力有效措施,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要抓住主要矛盾,強化戰略性領域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要增強產業政策協同性,有效調動各方力量積極性,用好各種政策工具組合,形成“產業—科技—金融—教育—人才”高效聯動局面。產業政策的制定實施,要注重公平競爭原則和國際慣例,並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及時調整優化。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戰略性資源支撐。技術和資源是影響我國產業體系循環暢通的主要“堵點”“卡點”。要補上在工業化基礎和深層次積累方面的差距,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力爭主要產業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要把產業體系和創新體系更好融會貫通起來,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從制度上落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加大長期科技創新投入。要加大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推動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增儲上產”。要深入推進種業科技攻關,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更好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

  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實現創新良性循環,給市場比給資金更重要。“水大魚大”,我國擁有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這是全球競爭的稀缺資源,是我們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最大底氣。要把擴大內需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支持新產品和新技術在國內大市場的廣闊空間迭代優化升級,讓用戶“敢用、願用、想用”。創新本質上是一個試錯的過程,要支持企業在市場公平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要強化標准引領產業體系升級的重要作用,以高標准助力和推動高質量發展。

  大力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干出來的,優質企業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力軍。我國東南沿海一些城市之所以涌現出一大批有活力的企業,主要是創新的點子能夠依托優良生態、完整配套,快速轉變為有市場需求的創新產品。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打造一批具備強大科技實力、國際競爭力、行業領導力的世界一流企業。要著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發現並用好領軍人才,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為企業家施展才華創造更好條件。

  加強產業鏈供應鏈開放合作。沒有開放合作,就不會有現代化的產業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推進“引進來”和“走出去”,大大加快了產業體系現代化進程,在華跨國企業也成為我國產業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要堅持全球視野、開放思維,對標《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要繼續吸引跨國企業來華發展,支持跨國企業在我國這一全球產業競爭的主要舞台上有更大作為。要大力支持我國產業和企業“走出去”,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謀求更大發展空間。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01日 09 版)

(責編:周倩文、關喜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