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武汉4月21日电 (郭婷婷)戴口罩、测体温、扫码进场,每次不超过二十人。为有效解决复工企业用工短缺问题,今天上午9时,武汉市2020复工复产企业现场招聘会活动在7个城区(开发区)同时举行,这也是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举行的首场线下招聘会。记者现场直击发现,受疫情影响,岗位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就业压力增大。相比往年,今年求职者更加务实,更加倾向于在家门口就业。
求职者拖行李箱现场应聘
今日,在汉南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等7个城区,同时举行现场招聘会。上汽通用、烽火科技、高德红外、明德生物等206家企业参会,提供6205个就业岗位,涉及普工、物料配送、销售、财务、人事专员、客服等367个工种(专业),最高年薪10-20万元。
上午9时,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汉南区)沌阳街行政服务中心门口,在暂停了两个多月后,首场线下招聘吸引了不少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前来。招聘会还未开始,就有近300名求职者在现场排队等候。
只见求职者全部佩戴口罩、排队扫码、隔时段、分人次有序进场,工作人员在入口处为求职者登记、测量体温并在等候区为他们搭起避雨棚。按照20个人一组,到大门进行测温、扫健康码、人员登记,才能进入2楼招聘会现场。为了确保活动安全有序,招聘会现场还准备了急救措施,设置临时隔离点,安排了一辆救护车和医护人员。
来自孝感的陈发明拖着行李箱来求职,在人群中特别引人注意。“今天过来就没准备回去,一定要找到工作。”陈发明坚定地说,自己年前在东莞一家电子企业打工。因为疫情影响,在家已经被困了好几个月。这次听说开发区招人,直接拖着行李就过来了。
来自武汉开发区的彭阿姨和老公一起来现场求职。“再也不想离家远了,哪怕工资低一点都行。”彭阿姨说。
求职者迫切 愿意降低要求
“从来没有见过求职者像今年一样迫切。”武汉经济开发区人资局高级职业指导师黄春红感慨道。以前是企业招工难,现在是求职难。前几天,他们曾带了辖区内企业去黄冈英山县“点对点”招聘,结果有5名求职者连家都没回,当场就跟他们回来了。
武汉经济开发区就业部门负责人刘小虎表示,今年首场线下招聘会现场26家企业提供了872个就业岗位。“虽然是试水性质,但真的和往年没法比。”往年同期,一场招聘会经常能提供两三万的岗位。今年一次招聘会才几百个岗位。
刘小虎说,按照惯例,春节过后用工高峰接踵而至,由于劳务工人的流动性,很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企业都会面对“招工难”的问题。今年受国际疫情影响,大量企业没有恢复生产,即便恢复,产能也达不到以前。而且因为疫情,大量的湖北省内打工者不愿外出,选择在本地就业,岗位需求大增。为了鼓励企业扩大就业,该区出台了配套扶持政策,每招聘一名本地求职者,就发放补贴2000元,希望能缓解“求职难”。
少量公司逆势上扬 成关注焦点
在中小企业艰难求存的情况下,少数大企业就成为求职者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截至目前,武汉开发区478家规上工业企业均已陆续全部复工,实现了应复尽复,到岗人数近12.3万人,到岗率89%以上。区内东风系供应商也实现了100%开工(含规下供应商),汽车产业全产业链达到了全部复工。“四车三机”中的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美的、格力和海尔的复工复产率平均超过90%。
在招聘会现场,像美的这样的大公司成为香饽饽,受到求职者热捧,不时有应聘者前来展台前咨询情况。
“我们是少数产能逆势上升的企业,需要大量的一线工人。”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招聘专员王娜介绍说,“受疫情影响,今年工人的返岗率远高于往年,3000多名工人中,只有几十名没有来。可即便如此,也不够应对增长的订单。下个月,公司产能预计会达到100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万台,急需大量的一线工人。”
“从3月12日复工起,我们已经面试了2000名求职者,招聘了1500余名工人,现在已基本招满了。”王娜说。为了保障安全,他们现场只做简单的登记和审核,后续培训都改为在网上进行。
武汉长锐服装的情况也差不多。这家专做服装出口的企业,以往主业是为HM、C&A等大牌服装做代工。疫情发生后,他们积极调整经营思路,改为生产防护服,得到大量的订单,保证了企业生存。
“我们现在手上的防护服订单到年底都做不完。”长锐招聘负责人表示。他们目前还需要100名熟练工,希望能通过线下招聘会招到合适的人选。
稳定的客户,饱和的订单,让不少求职者宁愿放弃更高的工资而选择这类企业。
据了解,今日七个分会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踊跃报名,参会企业共281家,提供就业岗位10017个,吸引了7248名劳动者进场求职,3528人现场签约或达成就业意向。
为了促进就业,在持续推进线上招聘的基础上,武汉市人社局将于4月下旬至6月底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等7个城区(开发区)组织举办小规模、多频次、精准化的现场招聘活动,预计全市不少于70场,提供就业岗位约3万个。待条件成熟后,还将在其他城区逐步推广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