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鹤峰:小蜜蜂酿出土苗山乡“脱贫致富蜜”

【查看原图】
养蜂基地。(汪正玺 摄)
养蜂基地。(汪正玺 摄)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2020年05月17日08:41

初夏时节,湖北省鹤峰县太平镇槐树桩村大山青翠,鸟鸣幽谷,夏花弄影。一个花园式养蜂基地藏在满山树木花草间,数十个方桶蜂箱一字儿摆开,一群群蜜蜂在蜂箱周围飞舞。村民的房前屋后,也摆放着方桶、圆桶等各种形状的蜂箱。老式养蜂与现代养蜂方式在这里相映成趣。

5月15日一大早,槐树桩村花之蜜语蜂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永国来到基地。“看这块叶片,已经在上蜂蜜。这一箱下半年预计能收10斤蜂蜜。”李永国打开蜂箱,拿出一张蜂片与社员交流。

李永国介绍,养蜂是一个精细活儿。蜂群安置、蜂箱检查、病虫害处理、育王、分蜂……每个环节容不得半点马虎。眼下正是养蜂酿蜜关键时期,需要他现场指导社员管理。虽然每天很忙,但他心里很甜。

槐树桩村山大人稀,海拔较高,种植业单一,辖5个村民小组103户25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101人。但是这里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资源丰富,花草树木繁多,适宜养蜂,当地村民有养蜂的传统习惯。今年59岁的李永国是当地能人,从15岁开始养蜂,拥有丰富的中蜂养殖经验。

李永国介绍,以前,村里都是传统土法养蜂,完全是“自然散养”状态,村民从来没想过靠它挣钱,凭运气让蜜蜂“安家”或集体“出走”。蜂蜜自然就是“望天收”,能满足自家吃就已知足。

2016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培育能人,引领村民大力发展中蜂产业。

李永国注册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集中对蜜蜂进行管理,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有效带动村民走上专业化、合作化、科学化养蜂致富之路。

“养蜂投入小,见效快,当年就可见收,平均下来,一箱蜂的蜂蜜可卖1000元左右。”李永国说。

每到中蜂管理的关键时期,李永国都会挨家挨户指导分箱、治虫、取蜜等,并帮助蜂农销售蜂蜜。

“这几年,多亏了扶贫好政策和他帮扶我,让我顺利脱了贫,还搬到镇上住上新房,日子是越来越好过。”说起李永国,槐树桩村二组脱贫户王颜珍一脸感激。

今年46岁的王颜珍因为早些年家境贫寒,至今单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年迈多病的双亲前两年相继离世。

“养蜂‘很有搞头’。我入社后,没资金,国家有贷款;没技术,李永国上门指导。”命运多舛的王颜珍自强不息、感恩前行,历经4年艰辛,他变身村里的养蜂大户,目前发展中蜂60余群,2019年仅凭中蜂产业收入近5万元。

李永国介绍,随着人们健康生活理念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生态的蜂蜜非常受人欢迎,身价倍增。村里的蜂蜜从最初每斤60元,涨到现在的120元,而且产品供不应求,仅能满足本地客户需求。

“村民养蜂的积极性很高。入社社员50户,其中贫困户24户,村里常住人口实现养蜂全覆盖。”李永国感到由衷欣慰,全村已发展中蜂650群,预计年销售额逾110万元,全村人均可增收4500元,蜂农人均增收9100元。一只小蜜蜂酿出了“甜蜜”新生活。

“计划全村发展蜜源植物500亩,新增中蜂800群,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太平镇政府包村负责人谋划着未来,去年争取到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380万元,建起中蜂保种繁育、蜜源植物养殖基地以及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聚力打造成集生产研发、旅游观光、休闲餐饮于一体的蜜蜂产业村。

鹤峰县森林覆盖率达82.63%,林木绿化率88.8%,素有“华中植物园”“华中药库”等美称,境内有蜜源植物112科、389属、1012种,中蜂产业条件得天独厚。

近年来,鹤峰县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中蜂繁育养殖示范点为依托,以蜂文化旅游为延伸,引领中蜂产业向“规模化、生态化、可持续化”方向转型升级,生态养蜂已成为山区农民稳定脱贫的重要渠道。目前,该县蜂群发展到4万多群,养殖户3000余户,其中贫困户1000余户,20群以上的养蜂大户300余户,专业合作社20余家,蜂蜜年产量200余吨,产值达5000万元。(汪正玺 苏俊臣)

分享到:
(责编:关喜艳、周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