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科学试验启动

【查看原图】
中国气象局长江中游暴雨监测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张沛 摄)
中国气象局长江中游暴雨监测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张沛 摄)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2020年06月19日21:13


人民网武汉6月19日电 (张沛 王郭骥)随着长江中下游各省市进入梅雨季节,多地出现暴雨等强降水天气。近日,202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科学试验在湖北正式启动。据了解,此次试验运用多种探测手段,开展空基、地基、星基联合观测,研究梅雨锋暴雨发生发展机制,提高梅雨锋定量降水预报准确率。

18日上午,一架载有大气和云物理探测仪器的飞机从宜昌三峡机场冒雨起飞,反复穿云飞行探测云粒子、降水粒子的数浓度、谱分布及图像信息等多项信息。

这架专门为气象服务的飞机装备齐全,技术先进。担任飞行任务的山西成功通航质控部气象设备维护员牛森介绍,飞机架设的云雷达,让工作人员在飞机上知道云的形状、飞机在云位置等,利于在探测时调整飞行姿势。飞机的机翼、机头、机尾载有航空气象综合系统测量系统、气溶胶探头、云组合探头、降水粒子探头、积冰仪、露点仪等设备,所有的探头信息通过机舱内的系统汇总到一个界面。

在荆州和咸宁,观测人员通过对流层风廓线雷达、毫米波云雷达、微波辐射计、GPS探空系统等地面观测设备观测,并配合飞机观测和天气演变,进行不定时的观测。

“风廓线雷达可以探测垂直高度上的三维风速、风向,毫米波云雷达可以监测云的变化。”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斌介绍,降水是风的运动使水汽形成云,云再形成雨,因此这些设备对于提高降水预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弥补了一些传统气象观测设备的不足。

地面、飞机、卫星相互配合的联合观测试验,以飞机观测的云内微物理特征参量为基准,检验地基观测数据的合理性和准确度,改进优化地基遥感反演云和降水微物理特征参量的算法。

据了解,此次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科学试验由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组织,联合国内外十余家单位和高校共同开展,试验范围覆盖长江中、下游流域。

试验项目负责人、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所长崔春光表示,本次科学试验旨在通过针对梅雨锋降水开展地基、空基、星基联合观测,融合应用多源观测数据,探究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动力和热力结构以及暴雨云团的水凝物结构和微物理特征,揭示水汽和环境场条件影响降水云发生发展的机制,对比梅雨锋系统长江中游和下游的结构特征差异,分析研究梅雨锋系统自西向东移动中的变化规律,促进我国强降水预报技术和能力进一步提升。

分享到:
(责编:张颖、关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