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一場“洗禮”,在武漢市漢陽區有這樣一個環衛班組,當疫情來臨,他們紛紛請戰,走進方艙醫院服務。當恢復正常工作,他們在各自崗位將嚴謹、細致、團結、堅強的“方艙精神”延續至日常。他們中有主動請纓的環衛“帶頭人”趙樟,有“二進方艙”的陳萬和、狄會蘭夫妻檔,有在環衛崗位上工作近20個年頭的環衛大姐賈金玉,還有年近60的“最長環衛”余平安……這就是漢陽環衛集團一公司的“清掃英雄班組”。
進艙英雄歸位,“方艙意識”不丟
漢陽環衛一公司“方艙英雄班組”中有環衛工人11名。結束漢陽國博方艙醫院紅色病區的環衛保潔工作已經一個多月,由他們總結提煉的“方艙意識”已經在轄區范圍內延續、傳播、擴散。一套適合疫情發展新階段,“嚴防嚴控不放鬆、毫不猶豫防反彈”的標准作業法正在漢陽全面推廣執行。
“此次進艙的11名干部職工,主要來自公司的清掃保潔和質檢管理崗位,其中9名人員負責鐘家村商圈、漢陽大道、鸚鵡大道及江漢橋沿線等重點部位的清掃保潔工作。回歸日常后,進艙班組不僅負責各自點位的清掃保潔及消毒消殺工作,還將嚴苛的方艙工作標准運用到日常工作中。從道路的保潔質量到城市家具的全方位消毒消殺,處處著眼到細節,確保環境道路的最極致。”漢陽區城市管理執法局環衛集團一公司負責人對記者介紹。
38歲的環衛工人趙樟,分管該公司道路清洗工作,從方艙醫院紅色病區退下“戰場”結束隔離期的第二天,他便回歸工作崗位,投入環衛日常保障工作。
環衛工趙樟在巡查道路清潔。(佔娜 攝)
每天早上6時30分,趙樟便要對公司所轄道路進行全面巡查,督查道路清洗和消殺工作。因歸元寺、晴川大道周邊的施工單位相繼恢復施工,趙樟不斷叮囑環衛工人要做好工地周邊道路清掃清洗工作,杜絕道路污染問題。巡查時他會隨身攜帶體溫測量儀,每到一個點位,都會為一線環衛職工測量體溫。
“戶外工作也要戴好口罩,穿一次性防護雨衣,工作時不聚集聊天,不用手觸碰口罩和眼睛,工作完要及時洗手,做好自身防護。”趙樟一邊工作一邊不忘提醒一線職工注意防疫事項。
環境質量提升,“方艙習慣”增效
“垃圾容器、窨井最容易殘留細菌,一定要徹底做好清洗和消毒工作。”在希爾頓酒店附近,張賢一邊說一邊為同事示范如何清洗消毒垃圾容器。張賢日常工作主要是負責道路清掃保潔的質檢,對第三方檢查的問題進行及時督導整改。
“從平時的督導到走進方艙,我的‘找茬’習慣在跨越升級,特別是經歷了國博方艙醫院的突擊工作,我深知隻有高標准、嚴要求對待日常環衛中的每個細節,才是對自己負責,對工作負責。”張賢說。
記者從環衛集團一公司了解到,該公司對轄區內的垃圾容器、窨井口、牆根死角及農貿市場等重點區域採取密集清洗和消毒措施,每日全方位消毒不少於兩次,垃圾中轉站的清洗消毒頻次增加為日均三次,車輛進出時也要消毒。針對公共場所出入口、重點區域設置的廢棄口罩專用收集容器,採取定時定點消毒管理,並安排專車進行收運,做到日產日清。
漢陽環衛工在做日常清掃。(受訪者供圖)
窗口地帶形象,“方艙效率”展現
近60歲的余平安,是國博方艙保潔員裡最年長的一位。與往常一樣,老余正在琴台文化宮附近一絲不苟地進行清掃保潔工作。“我從事環衛工作已有12年了,平時負責江漢橋德月樓至文化宮轉盤道路的清掃保潔工作。”余平安說。
由他負責的這條道路是漢陽連接漢口的一條景觀道,旁邊靠近古琴台,因為有旅游景點和地鐵,每逢節假日,這裡的人流量最大,尤其現在情況比較特殊,除了日常保潔工作外,他們還要承擔消毒消殺工作。這對他們的“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個五一我和同事們不會休息,一定加班加點把這條路的衛生做好。隻有看到道路干淨了,我才能安心。”余平安這樣說道。
環衛工高標准清掃道路。(佔娜 攝)
作業標准升級,“方艙方法”把關
漢陽大道鐘東班的保潔員賈金玉是進艙突擊隊中3名女同志中的一員,巾幗不讓須眉的她在國博方艙醫院奮戰了整整1個月。“別看她今年才48歲,比我年輕,但是她可算是我們的前輩跟師傅呢,她在環衛崗位工作了19個年頭,這次又自告奮勇進方艙醫院做清掃保潔,我們大家都很佩服她。”賈金玉的同事告訴記者。
回到班組后,賈金玉及時教同事工作時如何做好自身安全防護,按比例配置消毒藥水及消毒藥水的使用注意事項等。有一次在漢陽公園附近清掃保潔,發現地上有一堆嘔吐物,賈金玉馬上告訴同事,這種情況不能直接清理,要先噴洒消毒藥水,等待一段時間后再清理。
“方艙裡的突發情況比較多,我們期間學到了很多,各種應對方式我們還專門討論過。雖然已經恢復正常工作,但方艙意識不能丟。”賈金玉說。
漢陽環衛工在做日常清掃。(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