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市:以黨建為引領以實干促發展

【查看原圖】
4月28日,太陽河鄉益貧電商中心,向作洲和工人正在打包富硒土豆。
4月28日,太陽河鄉益貧電商中心,向作洲和工人正在打包富硒土豆。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2020年05月06日08:41

雲霧繚繞,溪水潺潺。4月28日,走進恩施市太陽河鄉,一條條產業路四通八達,一片片綠茶青翠欲滴,一座座農家小院溫馨和諧,儼然一副美麗和諧的鄉村畫卷。

近年來,太陽河鄉以黨建為引領,以實干促發展,干群一心、勇挑重擔、真抓實干,邊陲小鎮“華麗蛻變”,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新作為 激發黨建新活力

“您今天感覺怎麼樣?要盡可能多吃東西,對抗病毒對機體的消耗……”4月28日上午10點,太陽河鄉衛生院,醫生楊謹秋正帶領醫護人員為重症患者張家碧進行每日例行查房,言語中滿是關切。

張家碧老人因患有肝硬化重度貧血,常年需要到醫院輸血,在住院期間,張家碧老人和醫護人員早已成了“老熟人”。

溫暖叮囑,精心照料,親情服務,衛生院黨支部緊密結合“愛崗敬業、真情奉獻”活動主題,緊貼實情,緊靠中心,開展的系列特色實踐活動拉近了醫患關系,提升了服務水平,刷新了黨員形象。

領導干部帶頭和家庭醫生團隊遍訪門診特殊慢性病患者﹔開展比學趕幫超,提升醫療救治能力,做到無有效投訴,無醫療差錯,無丙級病歷﹔開展親情服務,做到三個一(有一個喝水的杯子、有一杯熱水、有一句暖心話),進行“服務之星”(愛崗敬業之星、服務質量之星、服務態度之星)評比活動……

通過一系列的主題實踐活動,黨員發揮作用的平台不斷擴寬,老百姓的滿意度和獲得感有效提升。

新時代,新作為。在馬林村76歲的老黨員譚國明看來,為大家護好致富路是他的責任和義務。

自2019年馬林村西平組清潤菊花產業路完成硬化以來,患有帕金森綜合症的他,便一直堅持義務養護公路。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一個支部就是一個戰斗堡壘。太陽河鄉66名在家黨員當選為各村道德理事會成員,208名無職黨員設置了黨務村務監督崗、政策宣傳崗文明新風尚崗、生態環境監督崗等十個崗位,積極參與到村務管理中來,為群眾排憂解難。

小崗位連著大根基,小事情關系著大事業,基層戰斗堡壘不斷夯實,群眾的幸福感有效提升。

新機制 提升干部新能力

4月29日清晨,太陽河鄉社區黨支部書記吳常偉正組織社區“尖刀班”、村干部碰頭會,安排部署當天的工作任務,條理清晰、目標明確。

早上開碰頭會制定方案,白天分組工作,晚上碰頭匯報完成情況。對吳常偉和他的隊員們來說,早出晚歸已是工作常態。

吳常偉的轉變,源於太陽河鄉組織開展一系列的“見習活動”,作為第一批參加“見習副指揮長”的他坦言,不僅學習到了先進的工作經驗,思維也更加開闊。

建立新機制,切實提升廣大黨員干部履職能力。太陽河鄉下發《關於全面開展扶貧干部能力提升工作實施方案》,通過開展“見習活動”,全面提升扶貧干部脫貧攻堅工作能力。

李美蓉是參加第一輪“五個二”的一名后備干部,年輕的她表示,通過見習,收獲滿滿。

“2個月的見習,在2個不同業務辦公室,參加了2次機關工作會,到村指導工作2次。”李美蓉說,在扶貧辦的見習,學到的都是“干貨”,惠民政策掌握更加清楚了。

分層指導,因人施策。各村(社區)黨支部書記 “見習副指揮長”, “兩委”干部“見習支部書記”, 后備干部“見習機關干部”,全鄉80%已完成第一輪的見習。

見習活動提升的不僅僅是干部履職能力,更多的是提升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的新能力。

寬敞的房間,整潔的廚房,干淨的自來水……對於家住恩施市太陽河鄉社區的周世斌來說,可謂是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周世斌是太陽河鄉太陽河社區的低保貧困戶,居住在自己靠山岩石搭建的房子裡,因年代久遠,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老人患有殘疾,思想觀念落后,社區干部多次上門宣傳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老人不為所動。

2019年4月,社區“兩委”干部在見習活動中,多次研究部署,發動老黨員和社區群眾上門對老人進行勸解。最終老人同意了易遷方案,同年10月,老人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

惠民政策的落實落地,扶貧干部和群眾的心也更近了,脫貧質量穩步提升。

新動能 激發干群新活力

“大家仔細核對一下訂單,裝箱的時候不要裝錯了……”4月28日,太陽河鄉馬林村益貧電商中心,負責人向作洲和工人忙得不亦樂乎。

“小土豆來5箱,寄到北京市西城區北三環中路甲29號院……”“富硒茶來5斤,地址是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說話間,手中的電話一刻也沒有消停,今年預計產值達500余萬元。

連日來,向作洲的訂單接到“手軟”,富硒小土豆、茶葉、臘肉等土特產備受青睞。從前農村“不值錢”的土貨,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城市餐桌上的“香餑餑”。

向作洲是是青樹子村蔬菜專業合作社,也是太陽河鄉益貧電商中心負責人。

成立合作社,發展蔬菜種植,從2012年開始,她便帶著當地的留守婦女發展蔬菜種植。

隨著電商的興起,向作洲又開始經營電商中心,與全鄉48個合作社建立合作關系,精准的鏈接到每戶貧困戶,大山裡的“土疙瘩”搭上“互聯網+”快車,奔向廣闊市場,去年銷售額達100多萬元,更多的群眾實現了增收致富。

向作洲只是眾多創業者的一個縮影。

肥沃的土壤、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越來越多市場主體在這片沃土上發展特色產業。

太陽河鄉本地人肖華,2013年回鄉創業,成立發揚蔬菜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流轉土地,發展蔬菜種植,目前已有基地1000余畝。

“每天有80元工資,一年掙萬把塊錢不成問題。”自從發揚蔬菜專業合作社成立以后,村民劉昌桂和周邊百姓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該合作社累計帶動貧困戶80余戶,貧困戶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2017年馬林村返鄉創業人士徐青山,投資200余萬元修建了硒坪民宿,2019年4月30日正式營業,已經接待了23個省份的游客﹔家住白果樹村蠟燭頂組的陳金魚,依托“文化游”“避暑游”“療休養游”,在石乳關小區路旁賣臘肉和土雞,平均每天賣30余隻土雞和20多個臘豬蹄,一天收入萬余元……

脫貧攻堅戰打響了,創業的活力也激蕩起來,在太陽河這片熱土,一個“走出去”和“返回來”雙向良性循環正逐步形成。(文/圖 鄒明鎮)

分享到:
(責編:周恬、關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