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親期間因疫情滯留秭歸山村,在青山綠水間,藝術與傳媒學院劉鄂南老師開辟一片新天地,上山砍竹子,做秋千,把線上教學打造成“李子柒”式的田園牧歌。一門“家居設計”課程,師生 “山川異域,網課同牽”。劉鄂南帶著學生們自己設計、選材、加工、組裝,利用身邊簡單的工具和材料,用最原始的工藝打造出秋千、椅子等純手工家居,把課堂搬到高峽平湖的崇山峻嶺中,把很多人向往的詩意生活與遠方的美好搬到眼前。
2月28日,為貫徹落實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廳“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學校在雲端開學,老師們紛紛變身主播,線上教學。劉鄂南擔任環藝1801班的“家具設計”課程的教學任務,每周12課時。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 “家具設計”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人與物、平面與立體、形態與構造、材料與加工等關系的理論,培養他們以人為本的設計創造能力、動手能力。課前,劉鄂南了解到,班上28位同學分布城鄉各處,學習條件千差萬別,部分同學基本工具不全,學習熱情不高。
從教二十多年的劉鄂南也是第一次在網上授課,千頭萬緒,未免心慌。但他隨即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在網上學軟件,找電子課本,從各種平台上找優秀的教學資源,並做出一個重要的決定——就地取材,自己動手做一架竹秋千,在線上直播完整的制作過程,借以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熱愛專業,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竹一木皆有情,一雲一峰皆是景。”上完理論課后,劉鄂南拿起柴刀上山,在竹林裡一根根挑選那些粗細適合的隔年老楠竹,砍倒、修枝、去葉、打杪,再用肩膀扛下山,根據設計好的長度用鋸子下料備用。
借助柴刀、斧頭、手鋸、錘子、鑿子、卷尺、墨斗等傳統木工工具,劉鄂南一步一步實施每道工序。他有條不紊地定位、劃線、開孔、劈削、火烤、殺青、彎曲,再一點一點打磨、拼接、組裝,相繼完成秋千架和座椅,並給秋千設計制作了凹凸有致、可拆卸的竹瓦頂。最后把秋千架、座椅、竹瓦頂等部件組裝到位,劉鄂南花了近一周的時間,一架風味十足、人見人愛的竹制秋千橫空出世。
這期間,設計制作的每一個關鍵過程,他都會拍下視頻錄播或直播,加上照片,在線上課堂給學生示范講解。“今天制作到哪一步啦?”學生們每天都滿懷期待地關注著秋千的進展,像看大片一樣欣賞著劉老師的制作。劉鄂南一步步成竹在胸、學生們一天天了然於心。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紙上談兵到身體力行一步步把秋千做出來,劉鄂南感慨良多,“即便身處仿真技術、虛擬空間技術非常發達的時代,動手能力、工匠精神,也還應該是個人、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素質。”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專業,這些話,不用劉鄂南特地去說,學生們從他的一手一腳的勞動中懂得了。傳統手藝的精髓“工匠精神”,從打磨光滑的每一根竹條,從嚴絲合縫的每一個接口折射出來。有學生忍不住,跟著劉老師也在家動手制作起來,木凳子、小竹椅,一個個像模像樣。
一門匠心獨具的“家具設計”網課,秀出了教師的生活情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承載了村童的快樂歡笑。
竹秋千安放在院子裡,成了山村孩子們的樂園。“索垂座板橫,女伴斗輕盈。雙雙秦弄玉,個個許飛瓊。”每每聽到秋千旁歡聲笑語不斷,劉鄂南說:“我心欣然欲醉!”劉鄂南希望學生們都能擁有一顆發現美、創造美的心,把柴米油鹽醬醋茶調成琴棋書畫詩酒花。(周思思 黃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