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響應”狀態下的武漢市民生活

【查看原圖】
湖北省婦幼保健院等待接種疫苗的家長和寶寶。郭婷婷攝
湖北省婦幼保健院等待接種疫苗的家長和寶寶。郭婷婷攝

5月2日,湖北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由一級調整為二級,完善並相應調整防控措施。武漢市民生活狀態如何、出現哪些變化?本網記者探訪武漢三鎮發現,餐飲店恢復堂食、菜市場出攤、工地復工,連外賣員工作量也翻倍增加,百姓生活離全面恢復正常越來越近。

居民:3個多月來第一次帶寶寶外出

5月9日上午,張緒萍經過體溫檢測和健康碼驗証后,前往湖北省婦幼保健院,給家中9個月的寶寶打預防針。“現在出行更方便了,想趕快去給孩子補打預防針。”她家住漢陽區江城明珠社區恆大翡翠華庭,記者在該小區看到,出入口已恢復進出通道出行,有2名值守人員,分別負責體溫檢測、檢查綠碼等工作。

疫情防控期間,該小區沒有確診患者,但隔壁小區有10多名,防控壓力仍然較大。“那時候家中寶寶才6個月,為了孩子安全,3個多月連樓都沒下過。現在應急響應級別調低后,感覺小區封控有所放鬆。”張緒萍說,之前是鐵柵欄封門,連地下停車場的出口都被封閉,僅留了一個出入口。想出小區,除非有復工証明。

就在上星期,小區門口的鐵柵欄被拆除,外出時保安告知“從今天起,居民可以直接刷卡進出。”張緒萍第一時間在網上預約給孩子補打疫苗。五一假期期間,她還帶著孩子在省內旅游了一次。從住宿到游玩都很順利,沒有因為是武漢人而受歧視。

社區周邊,水果店、生鮮店、早餐店都已經開門營業。記者注意到,此前不接受進店選購的幾家水果店,已經撤除店門隔斷,早餐店也全部開始接受堂食。對於普通市民來說,生活正慢慢恢復正常。

菜販子:菜市場重回露天經營

5月10日一大早,在樂萬福生鮮市場內經營蔬菜生意的張娥榮,把剛從白沙洲市場批發回來的蔬菜,碼到路邊菜攤子上。“我是疫情好轉后,全市場第一個出攤的,現在不能在室內擺攤,菜市場像十幾年前一樣,又變成了露天經營。”張娥榮邊理貨邊跟記者說。

張娥榮是黃岡人,和丈夫在四新南路生鮮市場買菜。去年1月23日,市場關閉,到4月都沒有重開。她請市場管理人員開了一張復工証明,才得以出小區擺攤。“疫情期間,老百姓買菜不方便,我想著出來賣菜,給大家提供一些便利。”張娥榮說。那段時間,小區居民出來得很少,生意也不好。隨著疫情好轉,越來越多的市場商販加入到復工行列。為了保障安全,市場將攤位全部轉到了門口的空地上。

眼下,越來越多市民大膽走出家門採購,市場也逐漸熱鬧起來。張娥榮還是感到有些變化變化:“現在大家都習慣一次性買很多菜,盡量減少出門次數。”

外賣騎手:訂單量翻了近三倍

10日晚上,餓了麼綠地廣場站點外送員徐志斌結束一天的工作后,將送餐箱送回站點進行例行消毒,然后再貼上“已消毒”的標志。

“疫情最嚴重的時期,武漢餐飲店幾乎都沒開門的,外賣單量也少得可憐。那時候,我們一個站點隻有七八個騎手在堅持工作,一天一共也就接個四五百個單。”徐志斌說,回想當時的情況,他心裡也很害怕,但如果休息了,市民想買東西就更困難了。責任感促使他咬牙堅持了下來。

他說,當時取餐,餐館不開門﹔做好飯后,從窗口遞出或者干脆放在門外,讓騎手自己去拿。餐點送到居民區,也隻能放在小區門口的無接觸送貨點,再給客戶打電話,讓他們下來取。“不夸張地說,那兩個月送餐,沒怎麼見到人。”徐志斌笑著說。

“現在,站點單量一下子上來了,每天都有上千單,現在騎手也增加到了四十多人。去餐館取餐,也可以進門了。送餐到小區,開始有客戶要求給送上樓了。”徐志斌說。但現在小區防控還沒有放開,沒法進去,隻能跟客戶耐心解釋。面對未來,徐志斌充滿希望:“和去年同期相比,現在單量還是偏少,希望武漢能盡快完全恢復正常。”

農產品經營者:疫后首次參加線下展銷會

5月9日, 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門口舉行的農超工貿對接會上,我家的地農業科技公司總經理陳飛帶著員工,布置有機蔬菜展櫃。剛剛返回工作崗位的兩位女員工客串了一把主播,在網上推銷公司出產的有機蔬菜。

“疫情影響挺大,這幾天才剛剛全員復工。”陳飛告訴記者,疫情期間,為了保供,他們花了3倍工資請了100多名工人回來維持生產。整整兩個月,他們堅持給城裡捐送蔬菜,承擔了區裡愛心菜的分揀工作,還為中心城區武昌區的34個社區配送了1000多噸蔬菜。

為了解決運力不足問題,他們緊急購買了6輛冷鏈車,保証第一時間將蔬菜送到市民手中。疫情緩解后,這幾天公司的員工陸續全員返崗。

為了克服經營困難,陳飛帶員工干起了直播帶貨。遇到首次線下展銷活動,也積極報名參加。得知企業難處后,在展銷會現場的武漢市副市長徐洪蘭熱情地幫忙吆喝:“請大家放心購買湖北的農產品。”

“對企業來說,要從‘危’中尋‘機’。”陳飛說,目前正積極尋求各大商超支持,暢通農產品銷路。

分享到:
(責編:關喜艷、周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