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秭歸:非遺演出進景區 活態傳承引游客

【查看原圖】
7月5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三峽竹海生態風景區內,非遺傳承人在橋上為游客演唱省級非遺項目“秭歸薅草鑼鼓”。
7月5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三峽竹海生態風景區內,非遺傳承人在橋上為游客演唱省級非遺項目“秭歸薅草鑼鼓”。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2021年07月06日11:43

從7月上旬開始,湖北省秭歸縣的15名長江峽江船工號子、楊林堂鼓和薅草鑼鼓代表性傳承人,帶領20多名徒弟正式入駐三峽竹海風景區,開展常態化傳承展演。

7月5日上午10點,在景區的竹海浴場湖心,激越的鼓聲響起,7名長江峽江號子傳承人正式開始演出,激昂的船工號子瞬間響徹山谷,吸引來此旅游的游客紛紛駐足觀看。與此同時,在景區的五疊水瀑布,仰天的長號,拉開了楊林堂鼓演出的序幕,“二龍抱柱”“鳳凰展翅”等獨特的嗩吶演奏絕技,引得現場的游客陣陣掌聲。行走在三峽竹海的小溪旁,不時傳來悠揚的歌聲,兩名秭歸薅草鑼鼓非遺傳承人的山歌在景區內回響。

來自宜昌城區的陳先生說:“以前來三峽竹海主要是看風景爬山,現在整個景區都沉浸在歌聲裡,多了很有特色的文化內容,濃濃的文化氛圍,讓景區更有看頭,更好玩了。”

據了解,為進一步推動秭歸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探索構建全縣非遺傳承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新模式,助推全縣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秭歸縣文化和旅游局通過近半年時間的調研和部署,於今年6月正式啟動該項目實施,通過非遺保護中心和景區聯合供養的形式,為傳承人提供活態的傳承展演平台,同時進行授徒傳承目標責任制,借助平台孵化新生代傳承人,吸納有相關愛好和基礎的年輕人學習非遺表演,使其傳職化、職業化,拓展非遺項目的生存空間和生命力。同時擴大進景區陣容和覆蓋面,根據安排,到2022年底,陸續將有7項國家和省市級非遺名錄代表性傳承人分別入駐全縣各大星級景區,開展傳承展演和授徒活動。 秭歸非遺文化底蘊深厚,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83項。此舉不僅有效提升了景區的文化內涵,釋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也為游客增添了更多精彩體驗,有力地助推鄉村振興。

自2009年以來,秭歸縣圍繞屈原故裡端午習俗開展非遺傳承保護,全縣先后公布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批次547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14人,市級89人,縣級443人﹔公布非遺代表作名錄83項,涉及9大門類120個藝種,其中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3項,入選省級非遺名錄6項、市級18項,全面建成非遺四級名錄保護體系。(文/圖 鄭家裕)

分享到:
(責編:周恬、張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