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以“人才之能”服務先行區建設

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關鍵支撐在科技創新、在人才。
在新起點上,如何為先行區建設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証和智力支撐,為全省高質量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澎湃動力?
“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湖北省委人才辦負責人表示,湖北省強化黨管人才,著眼放權鬆綁,深挖科教富礦,堅持“四個面向”,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讓更多“千裡馬”競相奔騰。
把人才優勢化為發展勝勢
人才資源總量911.5萬人,“兩院”院士81人,高層次人才總量、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居全國第一方陣。
這是湖北底氣,更是湖北潛力。
這是人才優勢,更是發展勝勢。
既要把人才“蓄水池”蓄得更足,更要讓全社會創新創造才智充分涌流。湖北省堅持黨管人才,形成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五統五分”的人才工作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推動“一把手”抓“第一資源”,一體推進精准引才、系統育才、科學用才、用心留才。
積極落實《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高標准打造“1+2+N”人才創新發展平台,高質量培養集聚科技創新主力軍,高效率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高層次參與國際人才交流,高水平開展人才自主培養。
同時謀劃推進系列配套措施,以硬招實招支持戰略科技后備力量、高層次人才專項事業編制管理、強化科技平台支撐壯大科技創新主力軍、深化人才流動評價激勵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以“人才之能”服務“國之大者”“省之要事”。
湖北省深入實施科技強省、人才強省戰略,打造以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等為重點的科技創新主力軍,塑造以人才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競爭優勢。
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全省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增加值5245.6億元,高新技術企業完成注冊數量559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總數15101家,技術合同成交額1599.5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1.2%、45.16%、113.41%、72.18%。
激活人才發展“一江春水”
井噴式增長!
在湖北工業大學,最近兩年的專利轉讓(許可)數量,超過前十年總和4倍以上。
變化緣於一項深層次改革。該校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對職務科技成果“統一賦權”,賦予成果完成人(團隊)與學校共同擁有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固化收益分配比例。其中,4%作為學校收益,96%全部歸成果完成人(團隊)或參與貢獻的其他各方。
近年來,湖北省聚焦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八項改革”工程,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發展生態。
在全國率先出台保障和落實用人主體自主權的指導意見,向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和自貿片區下放高級職稱評審權﹔
在湖北實驗室開展科研經費“包干制”試點,科研團隊可根據科研活動實際需要自主決定經費使用,不再編制項目預算﹔
在全國率先推行人才評價動態“注冊制”“積分制”,構建多元化人才評價制度﹔
在湖北自貿區試行高端人才個稅獎補政策……
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舉措落地見效,激活人才發展“一江春水”。
從重點人才計劃優化整合到鍛造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從頂尖領銜科學家支持方式試點到探索用人單位人才工作問責機制,重點突破,縱深推進﹔
從“人才流動九條”、自貿區“人才激勵六條”到“人才十六條”,步步為“贏”,含金量十足。
才不分南北,智不分東西,“見苗澆水、精准滴灌”,人才集聚荊楚。
“新一程”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眼下,全省“萬名專業人才智匯基層”行動持續升溫。
大批專業人才隊伍奔赴一線,為企業解難、為基層解憂,智慧之光耀荊楚。
這是省委人才辦近年來著力推動“第一資源”加速向基層流動,以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側影。
中小微企業車間裡,“科技副總”赴任解難題,院士專家扎進企業“結對子”,生產難題變攻關課題﹔廣袤鄉村田間地頭,萬余名“科技特派員”投身鄉村振興﹔偏遠艱苦山區,青年“博士服務團”躬耕一線服務鍛煉。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推動全國科技創新高地等“三高地兩基地”建設。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湖北省加快打造全國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創建武漢國家級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支持襄陽、宜昌建設區域性人才創新發展平台,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
一流創新平台,集聚一流創新人才。9家湖北實驗室成立短短1年多時間,目前已吸引51位院士、1195名科研人員組團攻關。
校企人才“雙向奔赴”,產學研用協同育人。6500余名科技人才進企服務,240名企業創新技能人才擔任高校“產業教授”。
武漢“黃鶴英才計劃”、光谷3551人才計劃、襄陽“隆中人才支持計劃”、黃石“東楚英才計劃”、宜昌“三峽英才工程”、黃岡“教授回鄉”計劃、咸寧“引才專列”……廣聚天下英才,荊楚各展其才。
計劃發放1億元科技創新券,實施服務高新技術企業“春曉行動”,“聯百校、轉千果”對接科技成果轉化……各地各部門聯動發力,同燃科技創新之火。
建設先行區的“新一程”,各類人才大有可為、大有作為,必然書寫“惟楚有才”的嶄新篇章。( 李婷 夏思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