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舞台藝術——

描繪萬裡河山 彰顯時代氣象(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

王 瑨
2022年10月21日07: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民族歌劇《沂蒙山》劇照。

  雜技劇《戰上海》劇照。

  話劇《桂梅老師》劇照。

  舞劇《天路》劇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

  新時代十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事業日益繁榮。舞台藝術創作百花齊放,優秀作品競相涌現。全國藝術表演團體機構數和國內演出觀眾人次穩步增長。2021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達到18370個,比2012年增加11049家。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弘氣象,成為廣大舞台藝術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和自覺實踐。

  充盈現實主義的暖色

  數百萬駐村干部奔赴高原深山、大漠戈壁﹔一項項大國重器在耿耿銀河、浩瀚深海標定創新高度﹔56個民族、14億多人口向著全面小康砥礪奮進……宏偉的時代畫卷,濃縮成一幀幀“微鏡頭”,在一系列重大文藝活動中清晰可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奮斗吧  中華兒女》、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晚會《我們的四十年》等,以充溢愛國情懷、民族氣概、英雄氣節的正能量,奏響民族復興路上的強音。

  樹高千尺,源深根勁。這10年,舞台藝術充盈現實主義暖色。2018年,“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台藝術作品展演”活動中,232部優秀現實題材作品悉數亮相,總演出場次超600場。這些作品立足於塑造鮮活立體的藝術形象,表達精深的思想立意,凸顯舞台藝術獨特的審美品格。

  一個個無私奉獻的平凡人生,凝鑄成砥礪奮進的中國形象,串聯起當代舞台的英模人物長廊。話劇《桂梅老師》中,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希望“所有人都付出,愛就有了良性循環。無數人的愛加起來,才是真正的大愛無疆”。河北梆子《李保國》裡,扎根太行山的教授李保國“犁燃太行萬畝荒山,深耕四季碩果留香”。話劇《深海》裡,核潛艇工程師黃旭華鏗鏘講出“為國盡忠就是最大的盡孝”。這些作品注重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開掘,在書寫“大我”的奮斗中彰顯大寫的人生。

  文藝創作者走出方寸天地、放眼大千世界,聚焦更壯美、更廣闊的“詩與遠方”。舞劇《天路》將青藏鐵路的“筑路”與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心路”敘事線索交織﹔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真實呈現扶貧路上駐村第一書記的點點滴滴﹔彩調劇《新劉三姐》講述廣西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人故事。改革創新的火熱實踐、追夢筑夢圓夢的中國故事,嵌入新時代舞台藝術的圖譜。

  主題表達的深度、題材開掘的廣度和手法創新的力度進一步提升。許多作品記錄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各方面的偉大成就,展現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成為舞台藝術創作主流。

  閃耀創新表達的亮色

  “待來日花開滿神州,莫忘喊醒我,九天之上,笑看這萬裡春色滿家園。”伴著音樂鋪陳,即將英勇就義的田玉梅站在舞台中心,將一位共產黨員對革命勝利的向往和美好未來的憧憬留在觀眾心中。2021年國家大劇院版經典民族歌劇《黨的女兒》結尾一幕感人至深。

  紅色經典在一代代人的再創造與再欣賞中,迸發時代活力。改編自同名經典電影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融入紅色文化、浪漫情懷、諜戰元素,用嶄新的敘事手段“圈粉”當代觀眾。民族歌劇《沂蒙山》、芭蕾舞劇《八女投江》、評劇《革命家庭》、京劇《紅軍故事》和錫劇《燭光在前》等類型多元、題材各異的原創作品,也通過創新表達,讓紅色題材更紅火。

  藝術創新是表現方法、敘述方式等技術層面的突破,更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是創作者胸懷和創意的對接。

  昆曲《牡丹亭》常演不衰,粵劇《白蛇傳》跨界出新,戲曲百戲(昆山)盛典中全國348個戲曲劇種“大團圓”……這10年,舞台勁吹“中國風”。越來越多彰顯中華審美風范,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藝術作品,成為精品“爆款”。

  取材於《千裡江山圖》的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展現跨越千年的丹青意韻﹔堅守戲曲本體,秦腔《王貴與李香香》融陝北民歌“信天游”及民族特色的“花兒”為一體﹔打破傳統雜技表演樣式,雜技劇《戰上海》找准劇情和藝術的結合點,以技驚人,以情感人。創作者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接榫,推進“別具一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別開生面”,蓬勃發展。

  科技賦能藝術。數字化為舞台藝術插上創新之翼,新技術催生了舞台藝術新美學。“京劇電影工程”“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演員優秀劇目數字電影工程”等國家級重點文化工程持續推進,沉浸式新媒體藝術、數字舞台劇等時有新作,虛擬歌手、虛擬演員越來越為大眾熟悉。

  創新表達帶來文藝新體驗,創作者們不斷為中國故事尋找新的“打開方式”,讓人們在技與藝的結合中獲得審美共鳴和共情。

  突出藝術惠民的底色

  人民,是最知心的觀眾﹔基層,是最廣闊的舞台。越來越多舞台藝術工作者走向基層一線,創作採風、演出慰問、結對幫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蔚然成風。

  話劇《塞罕長歌》歷經5年打磨,創作團隊深入塞罕壩林場,記錄下鮮活生動的故事細節,讓觀眾在細微處見真實、見真情、見真章。在話劇《谷文昌》中扮演谷文昌的演員辛柏青多次與主創團隊到東山縣採風,感慨“演他,就是要變成他”。10年來,叫得響、傳得開的優秀舞台藝術作品,無不來自對現實生活的深入挖掘與精心剪裁。

  這些創作源泉、靈感來自人民的優秀作品,最終又回饋給人民。“送歡樂下基層”“‘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到人民中去”等文藝志願服務遍布神州大地。各類文藝演出特別是藝術節、演出季、展演活動普遍實行低票價,“三下鄉”“文化迎春  藝術為民”“戲曲進校園”等惠民演出活動廣泛開展,更多群眾享受到舞台藝術發展成果。

  10年來,舞台藝術從“在場”擴展到“在線”。70余部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參評參演劇目在線上演播,總播放量超3.5億次﹔國家大劇院已推出120余場線上演出,全網總點擊量累計超34億次﹔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經典劇目話劇《茶館》首次實現8K技術錄制、超高清實時直播……不少線下一票難求的優秀作品通過“雲演播”,走進億萬觀眾的視野。

  有人民的滋養,文藝百花園才會有爭奇斗妍花千樹﹔有時代的力量,才有震撼人心的劇作、撥動心弦的音符、催人奮進的樂章。舞台藝術與時代相呼應,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將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貢獻更大力量。

  

  圖片均由王瑨提供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2年10月21日 17 版)
(責編:張沛、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