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鄉村閱讀空間——

滋養“文化秧苗”茁壯成長

2023年04月23日08: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浙水村“自然書屋”內景。
  金偉琦攝
  圖②: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禹越鎮“禹悅書房”內景。
  謝尚國攝
  圖③: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花山村“蔣山書舍”一景。
  侯博文攝
  圖④: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沙溪鎮北龍村“先鋒沙溪書局”內景。
  先鋒沙溪書局供圖
  圖⑤:安徽省潛山市龍潭鄉萬澗村“螢螢公益書屋”外景。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供圖

  一座書屋,可以溫暖一個村庄。

  伴隨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全民閱讀不斷升溫,一座座兼具內涵與顏值的農家書屋、鄉村書局成為人們鐘愛的精神家園。這些文化空間或以現代設計升級閱讀體驗、傳遞人文關懷,或以詩意營造彰顯鄉土特色、賦彩鄉村生活。在這裡,書香味、泥土味與藝術味融為一體,滋養“文化秧苗”茁壯成長。

  今天是第二十八個世界讀書日。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走近五地小而美的鄉村閱讀空間,感受藝術設計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帶來的新活力,品味書屋裡的馥郁書香。 

  ——編  者 

  

  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浙水村“自然書屋”——

  依山構筑  美用一體

  本報記者  鄭洋洋

  不少人是因為“自然書屋”而知道的浙水村。

  這個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東北端的傳統村落,地處晉豫兩省交界,被太行深處的群山環抱。由於交通不便,這裡的發展曾一度落后。2020年,隨著當地太行一號旅游公路修到村門口,古村重煥生機。村中的“自然書屋”也成為游客幾乎必去的打卡地。“專門開車過來的,在網上就被這個‘太行山村最美書屋’吸引了。”一對來自河南省輝縣市的夫婦難掩興奮地對記者說。

  書屋緊臨村東的浙水河,倚靠天然石壁,隻建了兩個面:一面是傾斜的大屋頂﹔一面是作為圍護結構的承重牆。建筑靈感產生於設計師羅宇杰的實地調研。當時,浙水村作為旅游公路的驛站村,正在打造配套設施。接到委托后,羅宇杰走訪了許多村落。他發現,在太行山區的民居建筑中,石頭是主要材料。“當地許多村民,累了就直接靠在山石上休息。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情景給了我啟發。”因此,他就地取材,為村民設計了這個實用性與藝術性兼具的公共文化空間。

  書屋內沒有桌椅和板凳,層疊的岩石稍加打磨,放上一個個藤編墊子,就成了孩子們的閱覽區。書屋的入口處與對面的牆,用玻璃搭建而成。木框架構成的承重牆,中間嵌入玻璃磚,室內部分被用作書架,戶外部分成為人們休憩的座椅。白天,自然光透過玻璃,讓人們能在陽光下盡情閱讀﹔晚上,室內暖光亮起,書屋又成為靜謐村落的一道風景。書屋不僅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還增進了村民之間的情感交流。

  書屋建成后,當地市縣兩級相關部門發起圖書籌集工作。如今,書屋已有1000多本圖書。圖書管理員原沈飛這樣描述孩子們爭相看書的熱鬧場景:“周末一大早,孩子們就嚷著讓我趕緊開門,一待就是一天。”

  對於40多歲的村民牛慶麗來說,農閑時間,帶上讀書卡,步行10分鐘去書屋借幾本喜歡的歷史類、養生類書籍,成為一種習慣。她的兩個在縣城上學的女兒,回來也愛借上幾本故事書與手工藝書。如果沒看完,還可以帶回縣城圖書館歸還。“書屋接入了公共圖書管理系統,縣城與村裡的圖書可以通借通還,為大家提供方便。”原沈飛說。

  如今,往來的游客多了,書架上特意增添了許多文旅類圖書,有陵川縣志,有太行紅色故事,也有山西歷史故事。浙水村的“自然書屋”,正成為展現太行文化與古村風貌的一扇窗口。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花山村“馬家壟1953”“蔣山書舍”——

  老校舍新用途  文化融入生活

  本報記者  尹曉宇

  環山皆翠,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花山村的農家閱覽室——“馬家壟1953”便在這蒼翠之間。充滿現代美感又不失古朴韻味的建筑風格,使其既“亮眼”又“養眼”。

  這座閱覽室原是村裡一處廢棄的校舍。2019年,當地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決定把這處於1953年落成的老校舍改建成一個農家書屋,以充實人們的現代文化生活。

  原址的一些基本要素被保留下來。灰色的校舍底部建筑結構、木質的頂梁,都展現著傳統鄉村意韻。

  遠觀,幾何形的黑色屋檐如瀑布般瀉下,寬大的梯形面上留置一個圓形大洞,原來栽種的櫸樹從中穿過,呼應了“村口大樹”的傳統村落意象。室內,設計團隊運用玻璃材質制作屋脊和前后落地窗,不僅改善了採光,而且從窗戶望出去,綠色盡收眼底,讓建筑成為自然的延伸。

  這座建筑面積有102平方米的閱覽室,如今已成為村民閱讀學習和文化娛樂的重要場所。室內配備有休閑平台、圖書室、茶水吧台、盥洗室等設施。藏書約2000冊,有黨史學習材料、當地民俗方志、農業種植養殖手冊等,類型豐富。

  到了周末,剪紙藝人常會在閱覽室裡教大家剪紙,村裡的民俗文化藝術團會在閱覽室外的小廣場上進行打蓮湘、十番鑼鼓等非遺表演。今年清明前后,村裡還根據當地種植特點和村民需求,在閱覽室舉辦了一堂茶葉種植理論培訓課。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的振興。如今,書屋已經成了花山村的文化陣地。”花山村黨總支書記何臘保告訴記者,花山村下轄9個自然村,除了“馬家壟1953”閱覽室,村裡還有一座網紅書屋——蔣山書舍。

  書舍由一處明清老宅改造而成。設計團隊最大限度保留了老宅外在“青磚黛瓦”的形態,同時對建筑內部進行了功能置換和空間重構。一個包裹著天井的書架和一個面向庭院的玻璃茶亭被植入其中,打破室內外界限,形成了一個公共閱讀區,通透明亮的格局為村民打開寬闊的文化空間。

  春風化雨潤心田。今年,高淳區還通過舉辦“淳享·漫讀”鄉村閱讀行動、“詩游高淳”“戲唱高淳”等品牌活動,讓文化在鄉間流淌。閱讀空間的更新,讓更多人將目光聚焦在鄉村文化振興上。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農家書屋+新華書店”——

  步步皆景  座座不同

  本報記者  竇  皓

  走進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鐘管鎮干山村,一座簡約現代的二層小樓與一旁紅瓦磚牆的老屋形成鮮明對比,引人矚目。巨大的落地窗,讓樓內整潔明亮的空間一覽無余。木色書架、白色座椅與淺灰色瓷磚的搭配,既彰顯設計品位,也刷新了人們對農家書屋的傳統印象。

  干山村農家書屋的書架上、茶幾上,3000余冊黨史讀物、文學作品、兒童繪本等令人目不暇接。“這裡不僅書多,環境還很好。”正帶著孩子在此看書的村民范碧霞笑著說。書屋內部經過精心設計,不僅有圖書借閱區,還有親子共讀閱覽區、文創文具和教輔書零賣區等,力求為讀者提供周到的文化服務。

  走上二樓,更是別有光景。寬敞的露台上,一場有關少兒讀物的閱讀沙龍正在進行。去年,農家書屋借助新華書店、縣圖書館的力量,舉辦了50余場閱讀活動,吸引許多村民參與。

  這樣設計現代、借閱便利、活動豐富的農家書屋始建於2020年底。當時,德清縣委宣傳部與縣新華書店洽談,提出由各鎮街道提供場地、新華書店承擔運營的合作模式,並逐漸摸索出一條“農家書屋+新華書店”的發展新路子。升級版的農家書屋,不僅能根據讀者反饋定期添加新書,更打通圖書館借閱系統和新華書店零售系統。新書既可銷售,也可拆封並免費借閱,作為館配書由縣圖書館買單,真正將文化惠民的觸角伸向田間地頭。

  如今,德清已建成60多座“悅讀悅享書房”,每一座都有自己的“模樣”。其設計方案由縣新華書店、圖書館與各鎮街道共同研究決定,通過邀請不同建筑師,以多元設計語言詮釋本地文化特色與書屋定位。一些書屋在設計過程中,還充分採納讀者建議,使書屋與村民產生更深層次的聯系,成為多維復合、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空間。

  在禹越鎮的“禹悅書房”,木色桌椅搭配綠色植物和暖光燈,明亮而溫馨﹔新市鎮的“運河書局”裡,各類圖書、明信片、文創產品琳琅滿目,古色古香的老建筑中,是道不盡的古鎮文化﹔雷甸鎮的“雷甸書房”,則在空間設計中融入枇杷、珍珠、中初鳴遺址等頗具地域特色的元素,步步皆景,使讀者在閱讀的同時領略人文歷史之美……

  從單一閱讀平台到農文旅綜合體,從一間書屋到一座書鄉,之江大地正書香滿溢。

  

  安徽省潛山市萬澗村“螢螢公益書屋”——

  河山千重景  螢螢一點光

  本報記者  游  儀

  翻過山,突然間,一抹綠色入了眼。微風拂過樹梢,竹影婆娑,民居倒映清溪,翹角飛檐。天柱山下,山澗穿村而過,安徽省潛山市龍潭鄉萬澗村這個傳統村落藏於林間。

  又是一個星期天,對於12歲的楊文慧來說,窩在村中的“螢螢公益書屋”浸潤書香,格外悠閑自在。“自從書屋建成以來,每場活動她都會參加,有時是讀文學作品,有時則做創意手工。”看著楊文慧在閱讀中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澗行者鄉村服務發展中心成員楊積霞在一旁笑瞇了眼。

  過去是造紙作坊、荒廢老宅,如今成了閱讀空間、孩童樂園。變化,還得從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90后駐村規劃師劉琳入村說起。

  為保護傳統古建,助推鄉村振興,2017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選取萬澗村作為傳統村落保護項目試點。第二年,帶著讓古村煥發新生的使命,劉琳開啟駐村生活。“來了頭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戶串門,收集村民的想法和需求。”指著桌上一角擺放的“駐村筆記”,劉琳笑著說,這樣的本子,她已寫了30多個。

  沿著村路往裡走,尖尖小屋冒出頭。在盡量多保留物理層面歷史記憶的基礎上,設計團隊創造了靈活適用的室內空間。屋頂的圓形透明天窗,夜間仰望,便能看見星空﹔可移動的木質書架,堆滿書籍,孩童在其中鑽來鑽去﹔溫暖的燈光,沿梯而上的書格,黑板上稚嫩又認真的筆跡,都讓這座書屋充滿溫度。

  2019年建成的“螢螢公益書屋”,始於劉琳豐富村中留守兒童周末時光的規劃設想。於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出資支持,潛山市圖書館贈書。改造后的書屋富有童趣,“小朋友們可以在這裡看書、游戲,‘螢螢公益書屋’就是萬澗村孩子們的快樂大本營。”劉琳說。

  如今,書屋還開展了陪讀計劃,每月邀請關注鄉村發展與教育的朋友過來陪孩子一同讀書,分享見聞。村民們還嘗試制作花草燈、創作散文詩、舉辦“村晚”……詩意生活得以點亮,鄉村文化更添人間煙火。

  當鄉村規劃建設告一段落,修繕好的老宅、改造后的書屋又該怎樣持續運營?

  澗行者鄉村服務發展中心的成立給出了答案。這個由萬澗村50多名婦女組成的志願服務隊,從書屋輪值到村庄清掃,從籌備“村晚”到照顧老人,她們認真負責。

  河山千重景,螢螢一點光。村中的楊家老屋修繕完成,建成民俗博物館﹔溪流旁的楊家花屋改成民宿,發展鄉村旅游﹔兒童游樂場和老年活動室接連落地。這片土地,生機勃發,精彩不斷。

  

  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北龍村“先鋒沙溪書局”——

  扎根鄉土  釀出詩意

  本報記者  李茂穎

  穿過秀麗的山村,走向村道深處,一座高聳寬闊的建筑映入眼帘。透過明亮的玻璃牆,一整牆的書架、布局錯落的書海映射出來。這便是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沙溪鎮北龍村的“先鋒沙溪書局”。它是先鋒書店開設的第五家鄉村書局,也是在雲南的第一家店。

  “選址沙溪,就是看中了這裡悠久和多元的歷史文化。”書局店長胡姣說。作為茶馬古道上的要塞,曾經的沙溪古鎮每天都有大量的茶葉、絲綢、馬匹在這裡交易。千年時光孕育了沙溪古朴雋永的韻味,更賦予這座鄉村書局深厚人文底蘊。

  書局開設前這裡曾是一座破敗雜亂的糧倉。在改造中,建筑師最大限度保留糧倉的歷史樣貌,並通過巧妙設計打破老舊建筑的空間局限,使其新舊呼應又相得益彰。高朗透亮的書店、烤煙房改造而成的詩歌塔、新建的具有民族風情的詩歌咖啡館……“先鋒沙溪書局”正成為當地新的文化地標,用閱讀釀出濃郁的詩意與鄉愁。

  走進書局,陽光透過屋頂窄長的玻璃傾瀉下來。日升日落間,流動的光影緩緩撫過兩側整牆的書籍,讓閱讀在時光中變得更加悠長。

  沿著書局內的陳列慢慢瀏覽,以雲南文史、大理風貌、茶馬古道等為內容的圖書錯落放置。圍繞地方文化特色,書局還推出近百種文創產品。讀者通過書局能夠對雲南和沙溪有更豐富的了解。

  書局裡,打卡拍照的游客絡繹不絕。游客楊晴專門從昆明慕名而來。沿著層層疊疊的扇形木階梯螺旋而上,楊晴和朋友們攀登上詩歌塔,遠處如詩如畫的鄉村田野盡收眼底。“太美了!這才是真正的‘詩與遠方’。”楊晴感嘆。

  村民老施是書局的常客,他經常帶著孩子來看書,“孩子可喜歡這裡的繪本了,隻要有時間都會過來”。書局雖然保留了過去的部分建筑構造,但內部是現代書店的陳設,這為當地村民帶來了不一樣的閱讀和審美體驗。“繪本分享+喜劇演繹”等活動則讓書局與村民有了深層互動。“我們正努力把這裡建成一個社區型書店。馬上,我們要舉辦‘鄉愁之味’沙溪詩歌音樂會,歡迎大家來體驗鄉土田園的詩意。”胡姣發出邀請。

  在安徽黟縣、浙江鬆陽、福建屏南等地,越來越多鄉村書局扎根鄉土,充分發揮民營書店經營方式靈活、品牌特色鮮明等優勢,成為展示當地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民俗工藝的新空間,為推進鄉村文化建設開辟了新路徑。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23日 08 版)
(責編:周雯、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