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天后,湖北首例新冠肺移植患者站起来了

2020年06月15日08:41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来,老崔,按摩完了,咱们站一站。”6月14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一间特殊的病房内,65岁的崔志强双手紧握站立支架的把手,稳稳站了1分钟。“不错不错,再过几天,你就该自己下地走路了。”听到李光副教授的鼓励,老崔点了点头,“好!”

在病房门口目睹这一幕的崔志强的女儿崔瑛,又一次淌下热泪,“爸爸,你再坚强一些,我和妈妈都盼着你回家。”

崔志强,湖北首例新冠肺炎核酸转阴者终末期肺移植手术的受者。从1月23日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到使用ECMO+呼吸机维持生命62天,一度被认为“救不过来了”的他,4月20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双肺移植手术,重获新生。现在,他正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全力康复,争取早日回到位于汉口花楼街的家。

至暗时刻,四川医生“违规”发来父亲照片

今年1月23日,崔志强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一度高烧到39.6℃。崔瑛很警觉,“不会是得了那个病吧?”当时各家医院发热门诊人山人海,病床更是一床难求。崔瑛决定,让父亲先居家隔离。

退休前,崔志强是武汉汽车起重机厂的电焊工人。因为电焊灼伤眼睛后,他被安排到厂里工会工作。“他每天写字、画画,热心快肠,跟街坊邻居关系好得很。也不知道怎么就得了这个病。”崔瑛说,父亲患病后就跟家里人分开居住了,“每天的饭菜都是我们做好了,放在他门口的小板凳上,敲门让他自己取。”也正是这样严格的居家隔离,家里人所幸都没有被传染。

在家隔离和自行用药近一周后,老崔的症状还是没能缓解。2月1号,他去了江汉区东方红医院就诊,CT提示肺部感染。“当时基本就肯定是新冠肺炎了,但是核酸检测一直排不上。”

2月7日,在社区的帮助下崔志强做了核酸检测,确诊为新冠肺炎,随即住进了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

2月17日,崔志强病情急速恶化。接管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的四川医疗队,给予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支持后,他的血氧饱和度仍不能维持,次日紧急接受ECMO(俗称人工肺)治疗。

住进了医院后,崔瑛有3个月没见着父亲。“当时觉得他进了医院就有救了,没想到坏消息一个接一个。”病重、病危、呼吸机、ECMO……一家人提心吊胆,又想打听他的病情,又怕接到医院的电话。

一段时间后,崔瑛摸到了规律:电话那头的医生,大多是在半夜3点左右通报病情信息。每天夜里两点多,她就不停地往那个手机号码上发信息,希望能“看爸爸一眼”。

也许是被她的孝心和执着所感动,有一天,电话那头不知名的四川医生“破例”发过来一张照片。崔瑛看到,昏迷中的父亲脸色发黑,浑身上下插满了各种管子,“特别是脖子和手臂,肿得很高。”

“当时想的就是,如果父亲出不了院了,我们还算能见他最后一面。”崔瑛回忆说,自己很感激那个“违规”发来照片的四川医生。当时家里也有心理准备,“这么大的抢救力度,医院也尽力了。”

康复图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柳暗花明,“最后一搏”接受肺移植后获新生

3月17日,崔瑛意外接到医院的电话,告知她崔志强要被转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接受救治。“想到那边的救治水平高,我们本来绝望了的,又燃起了一丝希望。”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崔志强先后接受四川华西医疗队和东院重症医学科的接力救治。两省医务人员竭尽全力稳定他的生命体征,并数次尝试给他脱离ECMO,但都以失败告终。

治疗期间,崔志强核酸检测多次呈阴性,已是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进一步的CT检查发现,新冠肺炎已导致他的双肺出现不可逆的肺纤维化、呼吸衰竭,他始终无法脱离呼吸机和ECMO辅助,生命危在旦夕。

4月17日,崔瑛接到东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晨亮的电话。她忐忑不安地接通电话,却是意外的惊喜:周晨亮告诉她,崔志强通过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肺移植专家组的综合评估,“问我们家属同不同意给他做肺移植”。

事后崔瑛才知道,这是驻扎武汉的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落实“应治尽治”,对像崔志强这样新冠肺炎已经康复、但肺部出现不可逆的肺纤维化患者实施救治的“最后一搏”。“9个上了ECMO的病人,只有2个人符合肺移植标准。爸爸很幸运,我们家也很幸运。”

4月18号,崔瑛来到东院,国家肺移植专家组专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林慧庆教授与她详细沟通后,她签署了器官移植知情同意书,然后开始了揪心的等待。4月20号下午,听说等到了合适的供体肺源,崔瑛赶到东院。一直在东院门口守候到第二天凌晨1点多,看到许多疲惫不堪但精神振奋的医生离开,崔瑛知道,手术成功了,爸爸有救了!

事后崔瑛才知道,父亲崔志强接受的是湖北首例新冠肺炎核酸转阴者终末期肺移植手术。林慧庆教授等参与移植手术的20多位医护人员在负压手术室间,全程穿着隔离防护服、戴着正压头罩奋战了6个小时。

好消息不断传来:2天后,崔志强成功撤下了辅助他呼吸62天的ECMO。4月27日,拔除左侧胸管;28日,拔除右侧胸管;5月1日,拔除尿管、PICC管;5月4日,崔志强开始尝试靠坐,开始坐位平衡训练……

康复图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病床上的崔志强,提笔写下“感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病房。这个原本开设30张病床的病区,目前只收治着崔志强一名患者。10多名医护轮流值守,24小时守护着来之不易的生命。

崔志强术后主管医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李光副教授介绍,经过50多天的磨合,移植肺已经完全适应了崔志强的身体,他的氧合指数已经达到380以上,达到了正常人的肺功能了。不过由于褥疮、肌力不足以及其它基础疾病,崔志强目前仍在康复当中。

除了常规治疗,每天上午和下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康复科汪军民教授等组成的康复团队,为崔志强制定包括感觉听觉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本体感觉刺激、关节活动训练,以及穴位点按、音乐疗法在内的一系列周密的康复计划,帮助他术后加速康复。医院还调配了一张专门用来站立训练的床,一个多月后,崔志强的肌力恢复从原先的0级,慢慢恢复到3-4级,他可以尝试着自主站立。

康复中的崔志强,最爱回忆老武汉的“烟火气”。有一天,在大口品尝了自己最爱的西瓜后,崔志强饶有兴致地告诉医护人员,自己平时不抽烟喝酒,“不爱山珍海味”,爱吃水果爱喝茶,“最喜欢吃的是花楼街的牛杂粉、糯米鸡、汤圆,还有武昌的余氏糊汤粉,生病之前我经常跑到武昌来吃。”

5月上旬,崔瑛在时隔3个月后,终于再次亲眼见到父亲。看着父亲一天天好起来,她满心欢喜。“爸爸现在最喜欢的事就是和外孙视频,每次通话都容光焕发,有说不完的话。”崔瑛感激地说,从父亲2月份入院到现在,医疗费已经用了300多万,“家里没有出一分钱,都是国家和医院在支付。”

6月12日早上,崔志强找医护人员要来了笔和纸,提笔写下了“感谢”两个字,并郑重署上自己的名字,“感谢国家,感谢医护人员。”(杜巍巍 杨岑)

(责编:周倩文、关喜艳)

图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