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柑橘樹帶來的收入之變
在泉水河的源頭,有一座1000米高的高山,村民取名為雞公岩。因為全村海拔最高,雞公岩被村民尊為村裡的龍脈,從雞公岩裡流淌出源源不斷的泉水滋養了世世代代的泉水村人,如今又承載著這個小山村脫貧致富的使命。
站在雞公岩的山頂上,我們眺望泉水村的周圍環境。放眼望去,一邊是繁華似景的宜昌市區,一邊是煙波浩渺的峽江。
在三峽大壩蓄水后,冬季形成的峽江氣候較同緯度地區溫度稍高,又沒有霜凍,是一個天然的“水果保鮮庫”。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清澈的泉水,促成了村民祖祖輩輩形成了種植柑橘的習慣,但大多“十種九不收”。唯一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延續至今的柚子,因為個頭小、色澤暗,品種單一、上市時間集中,總是賣不出好價錢,村民們微薄的收入就這樣被壓的越來越低。
守著優厚地理環境,卻過著窮日子。這是在結對幫扶之初,泉水村留給宜昌軍分區官兵最深刻的感受。
泉水蜜柚豐收季節,軍分區組織官兵和民兵幫助貧困戶採摘柚子
“泉水村最大的優勢就是有優質的山泉水,利用好這一優勢資源,鄉親們脫貧致富大有希望。”採訪中,軍分區政委黃桂林介紹,從修繕泉水河開始,軍分區幾屆領導班子都圍繞著特色資源在謀劃泉水村發展藍圖。
為了尊重村民的習俗,保護他們種柚子的積極性。軍分區領導與幫扶單位商量,從村民的種植習慣為突破口,扶持貧困戶從種好“一棵柚子樹”開始,開始打一場脫貧攻堅戰。
2016年3月,幫扶泉水村第二個年頭,摸清了扶貧的著力點,軍分區領導決定大干一場。他們請來農業種植專家,分析全村山上山下水土的品質,研究適合種植的柚子和柑橘品種。組織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民代表到福建、重慶、江西等地,學習考察柚子、柑橘種植技術和品種改良。
由於泉水村的柚子多在每年11月份上市,扶貧工作隊商量決定為村裡引進紅心柚和“耙耙柑”等晚熟柑橘類水果,與該村原種植的柚子錯開上市高峰期,填補該村冬季和春季水果出售空白。
為了減輕貧困戶種植成本,從2016年引進紅心柚和新柑橘品種樹苗開始,軍分區拿出30多萬元扶貧專項資金,購買2.8萬棵紅心柚和“耙耙柑”幼苗免費發給貧困戶種植。邀請農技服務站技術人員手把手教種植方法,最大限度提高種植水果品質。
“你們解放軍啊,品種改良要3至5年的過渡期,這期間我們吃啥呢?種植現有的柚子雖然買不了幾個錢,至少能保証不餓肚子吧……”正當軍分區從福建運回改良柚苗時,貧困戶閔澤福的一席話給扶貧隊員們澆了一盤冷水。
為了給鄉親們吃下“定心丸”,緩解柚子和柑橘改良期間貧困戶收入減少問題,軍分區商議其他三個幫扶單位,又為每個貧困戶制定了脫貧“雙保險”:設定專項扶貧資金,每年為每個貧困戶提供4000元養殖專項資金﹔協調宜昌市退伍老兵農業合作社,免費為貧困戶家庭提供板栗薯幼苗,在柚子改良的田間套種,並簽訂保底收購價。
軍分區司令員黃長清多次上門發動幫扶戶何興安,鼓勵改良柚子品種,並保証為他謀銷路。有軍分區司令員的擔保,何興安第一個站出來,領回了免費的紅心柚苗,種完柚苗又在柚苗的間隙套種了板栗薯。終於,有了一個就有兩個,有了兩個就有三個,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都參與到柚子和柑橘品種改良隊伍中來。
泉水蜜柚豐收季節,軍分區組織官兵和民兵幫助貧困戶採摘柚子
以前,泉水村的柚子和柑橘都在11月、12月這兩個成熟季內採摘。去年紅心柚、“耙耙柑”開始挂果后,鄉親們的柑橘採摘時間從前一年11月份一直拉長到第二年的3月份。為擴大柚子和柑橘的銷路,扶貧工作隊通過消費扶貧渠道,積極聯系地方企事業單位進村入戶採購泉水柚子和柑橘﹔每年組織外地收購商進村收購,已經形成了多條特定的暢銷渠道。在此帶動下,泉水村紅心柚和柑橘系列水果價格也一路水漲船高,每畝果園的收入從不到2000元提升到1萬多元。全村有80多戶貧困家庭形成了以柚子和柑橘為主的種植產業,每年僅僅種植這一項貧困家庭人均收入就超過5000元。
原本不愁銷路的泉水村柚子和柑橘,今年卻因為疫情而嚴重滯銷。當網絡直播賣貨成為正當紅的營銷模式時,軍分區和市、縣的幫扶單位也嘗試著在網上幫助貧困戶銷售柚子和柑橘。利用微信群、運用公眾號、刷新抖音等推銷泉水村柚子和柑橘,發動軍分區、人武部、地方黨政機關干部在微信群和朋友圈裡推送柚子滯銷情況。組織當地民兵幫助缺乏勞動力的貧困戶採摘、轉運柑橘。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滯銷的柚子和柑橘源源不斷賣往全國各地。在網絡銷售的高峰期,一天都能賣出500多單,收入3萬多元。
一顆柑橘樹帶來的收入之變,讓泉水人民的生活從“求溫飽”到“求環保”,滿山遍野的柚子樹和柑橘樹讓泉水的山變綠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