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茅箭區:固強育新“兩腿走”厚植工業經濟新優勢

馳田金鋼城市清潔渣土車
茅箭區是湖北省十堰市中心城區,轄內有東風商用車等600多家汽車制造企業。近年來,該區堅持固“強”育“新”,在培育壯大汽車產業集群的同時,主動轉“新”,引進、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和隱形冠軍, 努力壯大戰略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
馳田新工廠
固“強”,轄內汽車產業5年沖刺1000億。“正式落地了,心也‘落地’了。”11月18日下午,該區招商服務中心主任何鵬收到從深圳專遞的《深圳東風整車生產基地項目招商引資協議》。該項目總投資30億元,打造深圳東風十堰智能專用汽車產業基地,項目包括智能控制及新能源零部件、總成研發制造。項目建成后,5年內可實現累計產銷量5萬輛(套),銷售收入100億元,帶動上下游增加銷售收入150億元,這將為茅箭汽車產業強鏈“壯骨”。
近年來,該區堅持強鏈、延鏈、優鏈、補鏈,服務東風商用車、東風康明斯、馳田等骨干企業發展,壯大汽車產業集群,形成以整車和專用車發展為帶動,車橋、車身、電子電器等一大批關鍵零部件總成生產為基礎,涵蓋重、中、輕等全系列商用車及關鍵零部件總成生產的協同發展產業體系,建成全國最大的中重型商用車生產基地、高輕自卸車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綠色發動機后處理系統生產基地,2020年區域內汽車產值達700多億元。
東風商用車
今年上半年,東風商用車聯合工廠單日產量突破880輛,刷新歷史記錄﹔東風康明斯單月產量突破2.5萬套、產值3億元,創歷史新高。位於該區駝鞍溝工業園的正和汽車科技(十堰)股份有限公司承啟工廠一期已經試生產,達產后可年產10萬台高端重卡及輕卡車身,產值25億元﹔一牆之隔,年產6萬輛自卸車的馳田智慧新工廠一期也已試生產,項目達產后,預計年產值200億元。
在做大做強商用車產業集群的同時,該區緊跟產業發展趨勢,布局新能源汽車和乘用車,汽車產業邁入乘商並舉、油電並重,整專協同、整零一體的發展格局。
2019年建成投產的大洋電驅動十堰工廠,同時具備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電控等三大核心部件的生產能力,成為國內少數同時產出“大三電”的生產廠家,已與東風商用車、特汽、易捷特等11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今年工廠實現滿負荷生產,每月排產7000台電機,前10個月實現產值2.4億元。23年專精於汽車變速箱同步器齒環生產的十堰同創傳動技術有限公司,汽車變速箱同步器總成佔全國商用車市場85%以上份額,在產品配套東風商用車、一汽解放、北汽福田採埃孚等基礎上,2020年投資2億元,建設乘用車生產線,新增同步器齒輪年生產能力100萬套/年,實現產品與比亞迪、吉利等廠家配套。
“重點以現代商用車產業為引領,打造‘熱帶雨林’式的企業發展群落和塊狀經濟集群。”該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突破性發展先進制造業,主動適應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發展趨勢,做強東風商用車、馳田、正和、迅捷安等重點頭部企業,推進新招引整車及高端專用車項目實施,吸附上下游配套企業聚合,建強中重型商用車、高輕自卸車、智能環保專用車、應急消防裝備等塊狀經濟產業集群。到2026年,區域內汽車及制造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
育“新”,3年獲認定“小巨人”企業11家。“5英寸大小、0.5毫米厚的氮化鋁陶瓷基板,一片要賣100多元。”11月19日,湖北華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技術總工江勇平告訴記者,氮化鋁陶瓷基板具有高導熱率、高絕緣耐壓、力學性能好等優異特性,廣泛應用於5G通訊、LED封裝、影像傳感等高科技領域,其附加值更高,是普通基板價格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福建華清電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該區招商引進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往,高性能氮化鋁陶瓷基板核心制造技術掌握在國外少數幾家企業手中。目前,華清電子已掌握氮化鋁陶瓷基板制備的全部核心技術,解決了國內“卡脖子”問題,並形成自主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40余項,其氮化鋁陶瓷基板產品佔領國內80%的市場份額。湖北華清新材料項目的引進,實現該區在戰略新興產業方面的突破,也填補了湖北光電新材料領域的空白。江勇平介紹,項目2020年11月注冊落地,總投資30億元,分兩期建設。目前,一期已建生產線4條,年產氧化鋁、氮化鋁陶瓷基板1300萬片以上,產值5億元。二期將建光電產業園,形成上游陶瓷粉體、下游基板金屬化及元器件完整產業鏈,可實現年產值50億元。
從招商環節開始主動轉“新”,立足汽車產業招商的同時,瞄准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除華清新材料外,還成功引進落地半導體封裝測試項目及激光陀螺儀項目。除了引進,該區注重培育內生“創動力”,大力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引導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之路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截至目前,該區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5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培育出湖北迪耐斯通達排放處理系統等4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和恆進感應科技等7家隱形冠軍企業。未來5年,該區將持續完善創新創業體系,建立單項冠軍企業梯隊培育清單,力爭發展壯大隱形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家。(文/圖 許應鋒 汪建軍 陳宣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