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中國中醫科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周超凡——

“傳承中醫,要干就干一輩子”(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本報記者  王君平
2022年02月21日07: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周超凡近照。

  年輕時的周超凡。
  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周超凡,1936年出生於浙江平陽,中國中醫科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從事中醫藥研究逾60年,主編《中醫治則學》等19部中醫著作﹔曾作為藥理臨床組長參編《全國中草藥匯編》,這一著作1978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集體成果獎﹔2012年獲得“中國藥典發展卓越成就獎”。

  

  通過網絡直播平台開講座、招收新的學生繼續做研究……今年86歲的周超凡,雖然已退休多年,但仍把大量精力傾注在中醫藥學術的研究和傳承上。他說:“人的一生很短,有時候一輩子做一件事也很難完成。我這一代人沒有完成,希望后起之秀繼續努力,勇於超越。”

  “研究中醫是父親的畢生心願,我想傳承下去”

  周超凡出生在一個傳承五代的中醫家庭,與中醫的緣分與生俱來。父親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周超凡可以把中醫事業傳承下去。雖然周超凡的高中班主任老師建議他攻讀理工科,但周超凡還是選擇了中醫。他把《中國青年》雜志上4家中醫院校成立的消息和鼓勵青年投身中醫藥事業的文章拿給老師看,他說:“研究中醫是父親的畢生心願,我想傳承下去。”

  1963年,周超凡從上海中醫學院畢業,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全身心投入中藥科研工作之中。在實驗室工作了兩三年后,周超凡陷入了困惑:有些實驗研究結果與臨床經驗存在很大差距。帶著困惑,他來到廣安門醫院。經過3年的臨床工作,再回到科研崗位的他,深刻地認識到了臨床和實驗相結合的重要性。

  后來,周超凡又不斷到各地為群眾看病,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在江西德興,周超凡在為當地農民治感冒時,發現那裡蘊藏著豐富的中藥資源。於是,他開始收集中藥標本。離開江西時,周超凡收集了100多種中藥標本。

  周超凡說:“這段豐富的基層診療經歷不僅開闊了我的視野,也鞏固了我對中醫理論的認知,讓我對中醫事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必須與現代研究成果相結合,才能打開思路”

  下過鄉、採過藥、做過中藥標本,周超凡非常適合參與國家藥典的編輯工作。1978年,經過4年多的努力,周超凡參編的《全國中草藥匯編》榮獲全國科學大會集體成果獎。

  連續30年,周超凡先后參與了6個版次的《中國藥典》編寫和修訂工作,他的很多修訂意見最終被採納。

  在臨床上,周超凡非常注重運用現代研究成果。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就嘗試將中醫傳統治法與現代研究成果相結合,思路開闊了,也做出了更多突破和創新。

  “對於中藥藥理而言,成分分析固然重要,但必須與現代研究成果相結合,才能打開思路。”周超凡說,“譬如甘草,自古就有‘十方九甘草’的說法,甘草中含有70多種化學成分,在不同的方子、配伍、用量下,就會發揮不同藥效,或補、或和、或緩,甚至還有解毒的功效,用途甚廣。如果撇開臨床,單純分析成分,就背離了傳統中醫理論。”

  “中醫理論的創新與突破,就是治療觀念的轉變”

  “‘治則’是治病的關鍵所在,中醫從醫者必須認真學習,熟練掌握。中醫理論的創新與突破,就是治療觀念的轉變,即‘治則’的轉變。”周超凡說,“‘治則’是通用的,藥物知識也是通用的,需要結合各自的臨床實踐活學活用。”

  1985年,他調到中醫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所工作,專門從事醫理研究。此后6年間,他幾乎全年無休,全身心扑在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上。“那6年裡,我把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代醫書,都翻閱了一遍。”他說,“遴選是個艱苦的過程!我從中挑選出300多部有價值的書籍,都是有關‘治則’的一些不錯的書籍。”

  “光靠上班時間是不夠的,我晚上和節假日都去加班。因為是下班時間,電梯都關了,我隻能爬樓梯上下樓。”周超凡說。令人欣慰的是,他有關治則研究的著作,很受歡迎,目前已經加印了5次。

  在這個領域,周超凡深耕了幾十年。通過對治則治法理論的整理與系統研究,他發表了10余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出版了《歷代中醫治則精華》《中醫治則學》等4部中醫專著,初步完成了中醫治則治法體系的框架構建,開辟了一條實驗、理論與臨床相結合的研究路徑。

  周超凡退休后,仍然心系中醫,先后開設了28次專題講座。他還將詩歌修辭與中醫藥文化相結合,主編的科普圖書《精彩詩圖話中藥》《精彩詩圖話方劑》相繼問世。日前,第二屆全國名中醫名單公示,憑著多年來在中醫藥領域的潛心鑽研,周超凡入選公示名單。回望60多年的從醫路,周超凡說:“傳承中醫,要干就干一輩子,關鍵是要堅持探索與研究中醫臨床和實驗相結合的道路。”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21日 06 版)
(責編:郭婷婷、關喜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