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興化水鄉的獨特魅力

本報記者 姚雪青
2022年12月12日08: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是分布在湖蕩區的獨特的高地旱田灌排體系。”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農業農村部傳統農業遺產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盧勇教授介紹。

  垛田在水利上有何特點

  垛田在水利上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灌溉,盧勇介紹,垛田四周的內河,既是灌溉的水渠又是交通的水巷,自古以來,菜農們用一把戽水瓢,沿著垛田一周澆灌作物。

  值得一提的是,傳統農業生產中,先民們將底泥撈起來布到垛面,既壅肥又保水,既疏浚河道還防止水土流失,使得垛田年年增高,垛面一直保持在最高洪水位以上,有效地防御了歷史上頻發的洪澇災害。這也是垛田作為灌排工程的一大特點。

  垛田與梯田有何聯系

  盧勇介紹,在我國,高地旱田的常見灌排工程是南方梯田,例如雲南的元陽梯田、廣西的龍勝梯田。但和興化垛田分級翻水這種“小微灌溉模式”不同,梯田的共同特點是用山頂的原始森林作為“水庫”來涵養水源,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有一句形象的話叫作“山頂戴帽子,山腰圍帶子,山腳穿裙子”——帽子就是山頂的原始森林,帶子是山腰間一層層的梯田,裙子則是山腳下流蘇一樣的小溪流。

  “不論是向山要地還是向水要田,兩種灌溉方式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盧勇介紹,簡單而言,梯田不能無限“向上生長”,頂部一定要保留原始森林﹔垛田之間灌溉用的內河,既可儲水又可泄洪。

  垛田與圩田有何區別

  圩田也稱“圍田”,是我國先民改造低窪地、向水要地的造田方法,是一種筑堤擋水護田的土地利用方式。圩田的基本營造方法是:在淺水沼澤地帶或河湖淤灘上圍堤筑壩,把田圍在中間,把水擋在堤外。圩內開溝渠,設涵閘,有排有灌。圩堤具備較強的生態功能和滯洪排澇灌溉功能,特別是水資源的靈活調配——水渠、內河與外圍河湖構成一個完善水系網絡。

  在興化,圩田與垛田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盧勇告訴記者,在歷史上,垛田是高垛自排,但早在唐宋時期,捍海堤和范公堤就已有了“外圩內垛”的雛形。現在,水利建設將圩田和垛田有機結合——在一個個垛田的外圍,修建了大圩,每個圩子規模萬畝左右,同時配套圩口閘、排澇站。遇到洪澇災害時,關閉圩口閘,啟動排澇站,降低圩內水位,保証圩內垛田的正常生產。

  盧勇說,新中國成立后,各級政府加固了裡運河大堤、新筑了蘇北灌溉總渠大堤,大大增強了裡下河地區的防洪能力﹔同時,新建了江都翻水站和高港水利樞紐,實現了興化遇旱引水、遇澇排水,不干不涸的狀態。

  在這樣的背景下,垛田防洪的功能逐漸弱化,經過“放岸”,擴大了耕地面積、便利了農業生產。但變矮的垛田,面對短時間強降雨可能形成的內澇,怎麼辦?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興化連續十幾年修建圩堤、新建圩口閘、排澇站,形成“第二級防洪排澇控制系統”,與垛田的第一級灌排系統互為補充,使低窪農田和村庄得到有效保護。

  記者在高家蕩村看到,將整個村子圍在裡面的大圩就像個大圓,守護著一個個垛田。圩堤高約四五米,頂寬4米左右,在村東西兩頭,各有一個圩口閘和排澇站。村民楊懷壽介紹,這是村裡家家戶戶齊心合力建起來的,如果遇到洪澇災害,圩堤能擋洪水,圩口閘關閘防止客水倒灌,排澇站便開機抽排圩內澇水,確保圩內的垛田保持正常水位,使圩內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不受影響。當外河洪水退去,村民再打開圩口閘,確保內外河相通、水系流動。

  “現在,興化垛田幾乎沒有洪水和內澇的風險了。”楊懷壽自豪地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12日 11 版)
(責編:周雯、關喜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