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新春走基層|守護“高山精靈”17載神農架“護猴人”的堅守

張雋 周雯
2023年01月20日08:34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黃天鵬和金絲猴近距離接觸。人民網 周雯攝

黃天鵬和金絲猴近距離接觸。人民網 周雯攝

清晨,湖北省神農架國家公園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的第一縷陽光,總是被金絲猴的叫聲喚醒。

冬日,大龍潭已下了幾場雪,森林已披上了白衣。

1月13日9點,記者驅車從神農架林區木魚鎮出發,沿著山路轉了上百個彎,歷時一小時抵達該基地。

這時,基地負責人黃天鵬已經從山上趕回基地辦公的地方,為了迎接我們的到來。“早上6點多就會上山,為了守住這群金絲猴,我們每天要在金絲猴睡醒之前上山引猴。”黃天鵬解釋,如果不早點出發,猴群可能就會跑到其他地方,山林太大,就不好找了。

“猴子沒起床我們就上山去找它,猴子回山裡睡覺了,我們才下班。”問起工作時間,黃天鵬笑著說,“我們跟金絲猴一起‘上班’。”黃天鵬介紹,目前基地有8個工作人員值班。“除了我,基本都是年輕人,這個工作吃不了苦干不了。”

記者跟隨黃天鵬從基地辦公的地方前往觀察猴群的山林。棧道已經被白雪鋪了厚厚一層,稍不注意就容易滑倒,隻見黃天鵬健步如飛。

目前,觀察金絲猴的行為和個體特征仍然是基地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這往往需要在猴群中持續跟蹤、蹲守百次以上細致入微的觀察記錄。

基地工作人員給金絲猴投喂花生。人民網 張雋攝

基地工作人員給金絲猴投喂花生。人民網 張雋攝

“噫……噫……”隻見工作人員端著一盆花生米,一邊呼喚著猴群,一邊用花生米輕輕敲打著樹,沒一會工夫,一群金絲猴就從山上跑了下來,圍著工作人員要花生米吃。

黃天鵬介紹,冬季金絲猴的食物缺乏,我們需要每天給他們投遞一些食物。“它們喜歡吃花生米、橙子、蘋果,隻要讓猴群聽到花生米撞擊發出的響聲,它們就會下山。隻要我們走近,猴群還會上前和我們打招呼,握手互動,就像好朋友一樣。”

黃天鵬指著展板中懸挂的圖片向記者介紹,他們當時去野外考察留下的珍貴照片。人民網周雯攝

黃天鵬指著展板中懸挂的圖片向記者介紹,他們當時去野外考察留下的珍貴照片。人民網 周雯攝

別看基地工作人員和金絲猴和諧相處如朋友,最開始的時候,野生金絲猴格外警惕,人稍微接近,它們就會發出警惕的聲音,並在山林中四散跑開。為了觀察金絲猴,研究人員隻能悄悄跟在其后。而黃天鵬這一“跟”就是17年。

神農架金絲猴屬於川金絲猴湖北亞種,自古生活在長江流域,是中國特有的靈長類物種。但受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初期,神農架普查判斷隻剩下500多隻金絲猴。

“作為中國的珍稀物種,神農架金絲猴在物種進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保護好神農架金絲猴種群對保護整個川金絲猴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黃天鵬說。

森林中臨時避雨房。人民網 周雯攝

森林中臨時避雨房。人民網 周雯攝

2005年,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項目啟動,項目啟動之初隻有一個金絲猴野外研究小組,負責跟蹤觀察猴群。當時基地裡沒有手機信號,住的是以前林業隊留下的老房子,陰冷潮濕,條件特別艱苦。

最開始為了找尋金絲猴,黃天鵬和同事背著帳篷、睡袋、望遠鏡、GPS定位系統等裝備,穿梭於渺無人煙、荊棘叢生的原始森林裡。“那時候每天需要跋涉幾十公裡,渴了喝山泉,餓了啃饅頭。有時猴群移動速度太快,為了跟上它們,我們不得不丟下沉重的裝備,隻帶上米、鹽和咸菜、干辣椒快速跟上。”黃天鵬向記者介紹,為了方便尋找猴群,他們有時候還宿營山林。

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黃天鵬和同事們走遍了神農架金絲猴棲息過的每一片森林,總行程達2萬多公裡,調查面積達400余平方公裡,基本掌握了神農架金絲猴的致瀕因素:食物缺乏、疾病、天敵、惡劣天氣,這也為有效保護神農架金絲猴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避雨房內部十分簡陋。人民網 張雋攝

避雨房內部十分簡陋。人民網 張雋攝

和猴群建立親密關系,需要無數次親近,距離也從百米縮短至五十米,再縮短至幾米。每一米距離的縮短,是在無數次耐心和長期堅守下建立起來的信任關系,目前與大龍潭研究基地建立了“親密關系”的猴群有100多隻金絲猴。“朝夕相處下來,你就會發現金絲猴長相各異,性格、聲音也不同,有的呆萌,有的機靈,有的調皮。”黃天鵬指著猴群對記者說,目前每一隻猴子都擁有獨特的名字,基地的工作人員都能准確的叫出猴子的名字。

在大家的努力下,17年間,神農架的野外金絲猴種群由8個增至10個,金絲猴數量從1282隻增至1471隻,猴群棲息地面積從210平方公裡增至354平方公裡。

堅守山林,與猴為伴,日復一日。“工作的特殊,也意味著基地常年需要有人值守,每年的春節我們也是與金絲猴為伴。”黃天鵬笑著說。“陪金絲猴的時間比家人還多,還好這群茫茫大山中的天賜精靈,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越來越好的保護。”

(責編:肖璐欣、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