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武漢:守護多彩自然 萬物和諧共生

人民網記者 張沛 王郭驥
2023年05月19日09:03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蝴蝶紅灰蝶現身東湖濕地,“微笑天使”長江江豚與黃鶴樓同框,超10萬隻候鳥從北方遷徙到沉湖越冬……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畫卷在武漢展現。

沉湖濕地。黃曉輝攝

沉湖濕地。黃曉輝攝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武漢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摸清家底 推進科學保護

“藏龍島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 311.75公頃,其中濕地面積256.68公頃,這裡發現了陸生高等植物316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122種,其中鳥類105種……”日前,武漢江夏藏龍島的“生物探秘之旅”調查與研究成果對外發布。

自去年5月起,武漢市生態環境科技中心科研人員用一年時間,對藏龍島濕地生物多樣性進行系統性調查,通過30余次實地考察,對濕地生態系統類型、濕地植物、濕地動物、濕地水生生物進行全面調查,以厘清該區域生物資源,提出濕地公園生態保護管理措施建議,提高公眾生態保護參與度。

漲渡湖濕地“水上森林”。人民網記者 王郭驥攝

漲渡湖濕地“水上森林”。人民網記者 王郭驥攝

從古老的雲夢澤走來,武漢有濕地240多萬畝,佔市域面積近五分之一。近三年來,除了藏龍島國家濕地公園,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先后開展了河流型府河濕地和湖泊型漲渡湖濕地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對不同自然保護地的各種生物開展“自然界的人口普查”。

“隻有摸清家底,才能制訂全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搭建好生物多樣性監管平台,履行好組織協調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職責,為今后謀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防范外來物種入侵工作提供科學支撐。”武漢市生態環境科技中心生態室主任沙茜表示。

嚴守紅線 筑牢綠色屏障

去年11月,武漢觀鳥協會會員在新洲區道觀河風景區觀測到了一隻名為小燕尾的小鳥,這是武漢第448個鳥類記錄。短短兩年內,小燕尾的發現地已誕生了3個武漢鳥類新記錄。

作為武漢第一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新洲區將生態保護紅線當作生命線嚴守,實行最為嚴格的生態環境執法,重點整治水庫洗砂、開山採石、山林砍伐等突出問題。與道觀河上游的黃岡市團風縣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使道觀河水庫的水質上升,成為新洲區50萬人的優質飲用水源。

生態保護紅線是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礎。武漢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為641.3平方公裡,佔全市國土面積的7.48%,范圍包括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等重要生態區域。

同時,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新建綠地4000公頃,造林綠化20萬畝,建成各類公園380個、綠道1210公裡,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04平方米。

按照相關目標要求,武漢將不斷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增強。到2025年,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保持在60%以上,林草覆蓋率保持在20%以上,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制度得到嚴格落實。

留住江豚 守護“長江的微笑”

3月19日上午,一群江豚在武漢江段鸚鵡洲大橋附近逐浪嬉戲,被武昌區水政監察大隊工作人員記錄了下來。當日12時53分,沌口長江大橋第11號監控攝像頭,也發現先后有4頭江豚躍出水面的畫面。此前,環保志願者連續2天在武漢新洲區雙柳江段看見了江豚抓魚覓食的場景。

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來,江豚在武漢江段已出現30余次、近280頭次。“微笑天使”江豚被稱為“水中大熊貓”,它的出現,就是長江大保護成效的縮影。

2020年,武漢市印發《推進長江江豚重返武漢城區江段工作實施方案》,積極聯合科研、公益機構,開展“江豚回歸江城”工程。武漢市農業農村局與中科院水生所簽約共建“武漢長江江豚繁育保種技術研究中心”,持續維護並改善長江江豚繁育環境條件。

2020年7月1日起,長江、漢江武漢段正式拉開十年禁漁的大幕,比國家規定的最遲期限提前6個月。捕魚人變護魚人,共護一江碧水。2021年3月1日長江保護法實施,一段時間以來,不僅是江豚在回歸,長江中的刀鱭、鳤魚等消失多年的其他魚類資源也在回歸。

2022年,武漢市累計完成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88家、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1686個,長江、漢江武漢段水質多年來穩定保持在二類水平。江豚逐浪、魚翔淺底,成為“新常態”。

在武漢的街頭,江豚的形象也以另一種方式逐漸流行開來。武漢正在推進“數字江豚”項目,將長江保護公益事業與數字技術進行有趣結合,把江豚打造為武漢城市標志性IP形象,以數字科技力量推動長江大保護,實現生態江豚、文化江豚和經濟江豚的融合發展。

(責編:郭婷婷、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