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田蜕变——湖北中烟精准扶贫观察

【查看原图】
稻鸭共生
稻鸭共生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2020年12月01日17:10

在鄂西南的群山中有一座偏僻山村,名曰黄田村。从武汉乘火车一路西行,地貌逐渐从平原变成连绵不断的群山,动车车速也骤然降低,经过近5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黄田村所属的湖北恩施利川市,然后再转乘汽车,先走高速,后换乡村公路,在群山中绕行大概1个小时才到达最终目的地——黄田村。

11月的北方早已落叶缤纷,枝头疏落,而在这群山掩映的南方山村,却还被大片绿色簇拥着,甚至还能看见正在开着的野花。

笔者到达黄田村的第一站是位于黄田村主干道的“致良知客栈”,这里也是湖北中烟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办公所在地。“致良知客栈”对面就是黄田村党群服务中心、异地搬迁村民安置的良知小区和黄田村百姓大舞台,房屋皆青瓦白墙、错落有致,地面经过硬化平坦整洁,一旁的香淹河缓缓流过,良知亭横跨河面,亭中常有村民盘桓于此,说话笑闹……

笔者不禁在心里惊叹,这并不像一个贫困村呀!

在与扶贫工作队的深入交流中,一幅黄田蜕变的“画卷”在笔者眼前徐徐展开。而为这幅“画卷”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就是湖北中烟的驻村扶贫工作,这项工作已经持续开展了5年。

5年来,扶贫队员们从不知如何下手的“门外汉”变成了解农民、熟知农村和知晓农业的“好把式”,他们靠着一点点的推动和突破,让一座闭塞、贫穷、落后的山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笔者觉得黄田不像一座贫困村,这恰恰是5年来扶贫工作在黄田卓有成效开展的最好佐证。

笔者眼里黄田的“不贫”,背后是5年来多少个困难的破解和发展智慧的引入。

让我们一起走进黄田的5年。

缘起——山路弯弯,联结每一家

被齐岳山和金子山环抱的黄田村,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就像是“世外桃源”一样的所在,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久以来却并不安乐。

提到过去,黄田人最深的体会便是苦,“黄田黄田,苦如黄连”,苦笑的背后是强咽下去的血泪。昔日的黄田村,土地贫瘠,道路不通,水电难进,更别说有什么产业了,贫困程度可想而知。

黄田村有10个村民小组,共416户1540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到了127户465人,综合贫困发生率达到30.2%,是一个整体贫困村。这样的村子,如果没有扶贫主体和扶贫措施的持续跟进,是很难实现脱贫的。

黄田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救星”!

2015年10月13日,湖北中烟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组建扶贫工作队来到了黄田。

“救星”这个角色并非一开始就自带光环,一下子就能赢得信任和追随,长期的贫困已经磨光了黄田人的信心和希望。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工作队真正来到黄田村时,还是被眼前的贫困景象所震动。道路泥泞、房屋破败、人心涣散,而他们从工业企业乍入农村,要搞好扶贫这篇系统“文章”,难度可想而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面对棘手的贫困现实,湖北中烟驻村扶贫工作队就从最基本的入户摸查工作开始。山村村民居住分散,黄田村10个村民小组分布在约7.8平方公里的山间,扶贫队员们全靠脚力一户户走访,山间道路泥泞,他们就穿上胶鞋,一不小心就可能摔到泥水里。可是相比这样的辛苦,当他们看到村民真实的贫困状况,只觉得自己肩头的责任更重了。

通过深入的走访调研,工作队很快发现了黄田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地理位置偏僻导致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找到了这个突破口,工作队很快行动起来,他们要先把黄田的道路修好,路通了,村子便活了!

2015年冬天,黄田村的道路勘测工作便开始了,正值南方冬天阴雨天气,给勘测带来了很大困难,但工作队没有退缩,积极推进。2016年1月8日,黄田村下起了鹅毛大雪,湖北中烟总经理郜强不顾道路泥泞,顶着寒风、冒着大雪来到黄田村实地查看道路勘测工作,他还深入贫困户家庭走访慰问,坐在火炉旁与村民促膝交谈。这样的情景让黄田人十分感动,如果说之前工作队刚进村时,他们心中还有很多不信任,那随着实际工作的开展以及这一刻领导的亲自登门慰问,则让很多黄田人开始相信:他们来扶贫是认真的,我们脱贫有希望了!

湖北中烟在黄田村先后投入2600万元,修建公路24公里。除了黄田村,他们还为新屋和林场两村修建通组公路20余公里,解决了3个村子制约生产、生活的交通瓶颈。

道路通了,黄田村中曾经因为交通闭塞不得不外出打工或是到别地创业的“能人”们也开始纷纷返回村中,黄田村热闹起来了,也活了起来。

以修路为起始,湖北中烟驻村扶贫工作队聚焦黄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他们为村里修建了全新的党群活动中心及村卫生室;为村里建起了良知书屋、百姓大舞台,供村民学习娱乐;他们还改造危房,整治河道、沟渠,建起了200立方米的安全饮用水窖,上地整治160亩,建鱼塘40亩,安装太阳能路灯360盏,安装道路安全护栏3000米,绿化道路20公里……这些基础设施的打造也基本被移植到湖北中烟驻村扶贫的另外两个村子——新屋和林场。

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让这座贫困山村开始改变面貌,昔日那个落魄的山村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正在恢复精气神的美丽乡村,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奋发——鸭稻蟹鸡李子林,产业造血激活山村

除了交通不便,湖北中烟驻村扶贫工作队在最初的摸底调查时还发现,黄田村十分缺乏主导产业,没有产业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引擎”,何来脱贫?更不用说致富了!

初到黄田村,在扶贫工作队宋玉林队长的带领下,笔者参观了村里的大闸蟹养殖基地。黄田村的大闸蟹属于高山冷水蟹,生长时间更长,肉质更紧致,而黄田村优质的生态环境也保证了大闸蟹的品质。笔者只是站在养殖塘边就能看见水边密密麻麻的螃蟹,长势喜人。

在笔者采访工作队的当天,还恰巧碰见恩施州农科院魔芋研究所到黄田村来签订魔芋新品种示范推广种植基地共建协议。通过了解才知道,这两年黄田村的两个专业合作社一直在试种魔芋新品种,取得了不错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签字仪式当天,黄田村民还特地展示了收获的一个重达4公斤的魔芋,让人惊叹!

此外,工作队还带领笔者参观了黄田村的有机种植基地,在排列整齐、恒温恒湿的菌棚中,羊肚菌、鸡枞菌正在被细致地栽培着。这两种高端食用菌市场销路好、附加价值高,成为黄田村脱贫的重要产业之一。

金硒养殖专业合作社内,在鸡舍里长成的山鸡苗,被放养到提前圈起来的一大片山地中,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生长,一些树木被绑上了“横梁”,可帮助山鸡上下腾跃,通过这种自然的锻炼养育,形成更具生态品质的山鸡产品。

金子山下的李子林已经长成,笔者去时虽已错过长势最茂盛的季节,但大片规整的李子林预示着来年这里的硕果飘香。李子林下还套种着辣椒,据扶贫队介绍,今年黄田村种植辣椒的合作社每个收入都达到了50万元以上。

无论是大闸蟹、山鸡养殖,还是食用菌的种植、魔芋种植以及李子种植,都是湖北中烟精准扶贫的产业力量所在。工作队先后邀请专家学者和多家企业深入黄田村考察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为精准扶贫、精准施策“切脉问诊”,同时为兴办集体经济牵线搭桥、招商引资。

湖北中烟深知,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他们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把“发展产业脱贫一批”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将扶持产业和促进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工作重心,通过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带领贫困户抱团发展,整体脱贫。

合作社模式的发展,促进了土地流转,形成了适度规模经营。而合作社对流转土地的使用,使得贫困村民既有了土地流转收入,又有了一定的就地务工收入,他们依托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形成了长期收入来源。

扶贫工作队还帮助黄田村成立了致良知村集体经营公司,注册了“福主皇田”商标,以全村专业合作社为生产基地,打造标准化可追溯质量体系,让全村农产品转化为商业品牌,以合法的身份进入到市场。此外,工作队还帮助村里开通了“致良知”电子商城,让农产品可以通过电商线上销售。

目前,黄田村已经拥有600余亩规模的李子种植产业、300亩鸭稻共生的水稻种植产业、300亩大闸蟹养殖产业、40000只的山鸡生态养殖基地和20000只的蛋鸡养殖基地等,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的村支柱产业。

在支持已发展产业的基础上,扶贫工作队还帮助黄田村积极搭建平台引入新产业,大棚种植、观光农业、民宿旅游等产业相继落地。

通过不断优化村级产业结构,扶贫工作队协助村里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的631产业链接模式,以期形成长期、可持续的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模式。为保证村集体经济的稳定发展,扶贫工作队还大胆探索,形成了土地由村集体统一流转、集中整治,交村集体公司经营管理的柏子湾生态园模式,为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湖北中烟在黄田村大力倡导有机种植、生态养殖的发展方向;发展无公害种植,培育产业新业态,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坚持错位经营、培植特色、瞄准高端、瞄准小众,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产业发展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经过湖北中烟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不断探索,处于峰林地区、土地零散的黄田村因地制宜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产业动能,“3区1带1核心”的黄田村产业格局正在由规划变为现实,这是开启美丽乡村建设的“钥匙”,更是造福黄田未来的源源不断之血。

用情——你们是我最信任的人

笔者在黄田村采访的两天,因为要到贫困户家里探访,扶贫队的李伦轩和夏元平就开车陪同前去。弯弯的山路上,不时会遇到住在不同地方的村民,每当这时他们就会停下车摇下车窗同村民聊上两句,浓郁的方言中透露着长久相处的熟稔和亲切。李伦轩和夏元平都是较早一批来黄田的扶贫队员,已经驻村3、4年时间,他们早已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大事小情,更是与贫困户建立了如同家人一般的感情,可以说他们已经成为很多贫困村民最信任的人。

邓如胜是夏元平的结对贫困户,我们去到他家时,他的二层小楼早已成为一家“吃住玩”一体的民宿。邓如胜的妻子带我们参观了二楼的客房,干净整洁,客房楼下是餐厅,楼房后面有一片鱼塘,可供客人垂钓,鱼塘边的小院收拾的干净利落,夏日在这里休憩玩乐,定是十分舒适。

邓如胜曾经长期外出打工,后因工伤返乡,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工作队结合他的情况,觉得民宿十分适合他。但邓如胜因为资金压力、客源的不确定性以及管理经验的缺失,一直下不了决心,夏元平就多次上门做其思想工作,并带领他到临近的地方考察学习。2019年初,邓如胜开始了民宿改造,因家人意见不统一,夏元平又先后5次到他家做思想工作,最终把他家的民宿开了起来。邓如胜当年的民宿收入就达到了3万多元,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如今,黄田村已有9家民宿投入运营,整体服务水平也得到了众多客人的认可和推介。

从邓如胜家出来,笔者又去了张明科家。张明科的妻子邓大姐是个泼辣豪爽的人,她曾经因为自家房子的修缮问题拿着一根棍子去敲工作队的桌子,当面质疑工作队对他家没有帮扶到位。其实,工作队对他家的情况早已经了解,但因为他们原来一直外出打工联系不上,所以帮扶措施没法及时跟进,这才导致了邓大姐的误会。

不怕有误会就怕没有行动,扶贫工作队很快就确定了张明科家房子的改造方案,具体施工时,李伦轩和夏元平三天两头就到他家看看,帮他盯着房子的进度、质量,还会不时提一些建议,这让张明科十分感动,更是让邓大姐有些不好意思。

张明科家的房子很快修好了,由原来的一层变成了两层,门前的泥水路也变成了水泥路,42岁的大儿子因为房子一直结不了婚,现也终于如愿结婚。

笔者与两位队员去到张明科家时,两位老人浓重的方言很难听清,但从他们充满笑容的面孔,与两位队员拉家常一样的交流,你会感受到他们由内而发的感激。他们会不停追问队员们还会待多久这样的问题,他们已经把扶贫队员当成亲人一样的依靠。

当然,这只是5年来湖北中烟驻村扶贫工作的“缩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作队在黄田村的扶贫工作是有方法措施的,但更多的是倾注了真诚的感情。这在来工作队不到半年的新队员曾凯眼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他说能明显感到这些老队员对黄田已经有了深深的感情,这感情并不外露,就藏在他们对黄田的无比熟悉中,藏在他们具体工作的勤快中,因为熟悉和勤快都需要付出体力,而体力的输出会让人疲惫,只有渗透进情感才能持久。这让曾凯在感动之余,更加坚定了驻村扶贫工作的决心和意志。而工作队的新任队长宋玉林则直接用“用心、用情、用力”这六个字来做了总结,正是触摸到了这六个字的力道和温度,才让宋队长有了接手的底气和信心。

有情有行,并非仅仅来自这些驻村扶贫队员的个人特色,更多是企业的熏陶和传承。湖北中烟一直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重要使命,扶贫就是践行社会责任的最好“试金石”。

湖北中烟驻村工作队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小组,制定了关爱留守儿童方案,对留守儿童建档立卡、组织活动、辅导作业,为留守儿童在“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湖北中烟公司团委和下属各企业团委还开展了结对帮扶,启迪孩子心灵智慧。公司女干部连续5年组成“爱心妈妈”团队到黄田,与单亲家庭儿童和留守儿童结对认亲,形成长效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

坚守——信念照亮前路

在采访的路上,笔者同行人员开玩笑的问扶贫队员:“黄田已经完成‘户脱贫、村出列’的扶贫目标,那你们还要继续在这里待下去吗?” “当然要待下去,因为还有很多工作要继续!”。

他们给出这样的回答并不意外,从国家层面来看,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但2020年一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我们将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同时结合政府的要求,将工作方向向乡村振兴的阶段调整……”宋玉林队长谈到未来工作规划时说道,针对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他说首先还是要继续帮扶、防止返贫;同时还要继续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激活他们脱贫致富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更积极主动的去致富,这样才能巩固脱贫成效;最后就是继续加大力度促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这也是他作为新任队长的重点关注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驻村扶贫工作队能否继续坚守,确实关系着扶贫成果的巩固和发展,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能否落到实处。这是外在环境要求扶贫工作必须要做到的坚守。

而从扶贫工作队内部来看,一直以来,他们就具有坚守的传统和决心。

整个利川市有数百个扶贫工作队,南坪乡就有3个省直扶贫工作队,而湖北中烟驻村扶贫工作队是其中最稳定的一个,他们驻村时间长、队伍稳定,常年坚持每月25天以上的出勤率,且队员高度本土化,与群众没有什么沟通障碍。工作队现任队长虽已是第三任,但队员很多已经驻村3年以上,谭林是2015年10月13日第一批入驻黄田,是时间最久的;李伦轩2017年2月入驻黄田;夏元平2017年9月入驻黄田。这三位队员都是恩施卷烟厂的老员工,从年龄上来说都不再年轻,如果在厂里可能已经到了凭着经验和年轻员工的尊敬就可以等待退休的日子,但他们来到了黄田,坚守在黄田,扑下身来、安下心来、扎下根来,实现了职业生涯新的突破和绽放。

新任队长宋玉林在来黄田之前是恩施卷烟厂副厂长、正处级调研员,他说自己作为第三任队长,接手了来自前面同志打下的良好基础,自己的工作轻松了很多,但实际上宋队长也在为村集体产业的发展壮大继续奔走。某种程度上,驻村扶贫工作之前取得成绩越好,对于后来者就是无形的压力,因为要做出更好的成绩,不仅需要智慧,更需坚守的勇气。

新晋队员曾凯来自武汉卷烟厂,是所有队员中最年轻的一个,他的家在武汉,家中还有小孩,但这些都没有成为阻碍,他与大家一样吃住在村里,很快就从初来时的不习惯融入了黄田村的节奏。

可以说,没有扶贫队员的坚守就没有黄田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扶贫工作队只是几个人的小组织,他们如何担得起扶贫这项大事业,是什么给他们注入了强大的坚守力量呢?

作为湖北中烟扶贫攻坚的前方战斗“堡垒”,工作队并非孤身入“敌后”。湖北中烟成立了由党组书记、总经理郜强担任组长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领导小组,并明确了中烟公司一名副总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指挥扶贫工作,落实企业的担当和责任。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坚持党建引领,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烟草特色的135工作思路,即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为工作主线;紧紧围绕贫困户脱贫、集体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三个层级为重点,立足中烟与当地实际,按照分析、计划、实施、评估、改进五个工作程序,螺旋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在脱贫攻坚中,始终坚持宣传政策引导,制定措施诱导,组织活动指导,激活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活力。

蜕变——奔向美丽乡村

如今的黄田村,20多公里硬化道路环绕,四通八达;特色民宿点缀其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所美丽山村;多种产业在乡村能人的带领下依托专业合作社不断做大做强;黄田的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少,他们不用再与父母分离就能过上更好更安稳的生活;村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黄田村民不再觉得日子苦,终于尝到了生活的甜。

这份甜来之不易,既是他们自己觉醒、努力、辛劳后的结果,更离不开湖北中烟驻村扶贫工作的引领和帮助。

自2015年10月13日入驻以来,湖北中烟公司累计投入资金4350万元,用于黄田、新屋、林场三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扶持、教育助学、危房改造、村集体经济建设等项目。

数字是真实的见证,更是琐碎、庞杂、坚定、真诚的付出。湖北中烟以创新务实的企业风格,秉承党建之信仰,使贫困山村得以新生。

脱贫攻坚是一个宏大命题,正是无数如同湖北中烟这样勇担责任的企业,才能不断推动中国扶贫事业大步向前。站在2020年这个重要节点上,在收官之战的号角已然吹响的时刻,他们有底气说一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贡献了属于我的力量。

黄田的下一站必定是美丽乡村!(文/九叶 宋玉林 夏元平 龚蕾 图/李伦轩) 

分享到:
(责编:周恬、张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