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合一 独标高旌——略论吴丈蜀先生的诗书艺术

魏开功

2020年08月24日12:06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吴丈蜀先生书法的审美特质

书法是以“我”的艺术语言,表达心志,具有“我”的艺术创造。所谓“我”的艺术创造,就是要用“我”的书写功力,“我”的艺术形式,“我”的情性和意欲,“我”的学养,表达“我”的心志和审美理想,创造出“我”的独特艺术风格。没有“我”的书法审美特质,千人一面,其书法是没有多大的审美价值的。吴丈蜀先生的书法正如投石于河,没有与密麻的它石相碰,占据了少有的空隙,赢得了一席之地一样,创造了“古今无此体”的书法风格。他的这种书法审美特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启迪着人们的心志。

1、坚质浩气 古拙凝重

线条由点连接而成,由点扩展而得。书法是线条的王国。书法讲求线条的质感。所谓线条的“质感”,就是线条的质量感,即对书法线条的质地和量度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程度。质地包括线条的坚硬、细软、光滑、粗糙、细腻、柔润等,量度包括线条的大小、长短、多少、宽窄、厚薄、轻重及彼此关系。线

条的质感与笔法、墨法和想象联想有必然的关系。评价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书法线条的是否有质感。质感的不同,书法的风格就有所区别。

半个多世纪以来,吴丈蜀先生一直在锤炼着自己的书法线条,创造自己的书法语言。他的书法线条经历了由纤秀遒劲到雄健拙厚的变化过程。基本点画的线条大多是用中锋逆势涩进从容写成的,或如蚓蠕虫动,屈曲盘旋;或如折钗断木,似断非断;或如长矛大戟,势不可遏;或如高山坠石,万岁古藤……。先生讲求书法线条的质感,但又不斤斤计较于点画形质,一任自然,在率意中随性挥运。大凡有欣赏眼光的人一眼便能看出,他的书法线条是坚劲的、厚重的,有节奏的,有生命的,并能唤起我们丰富的审美联想,与之谐振共鸣。这种蕴涵宇宙生命意

象的线条,来自于先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独特的审美观察,“不临而悟”的天资禀赋,博观约取的深厚学养,以及“情动于中”的心志抒发。这是先生“我”的功力的展露和体现。

2、欹正相生 童趣盎然

欹正是书法形式美重要构成因素之一,也是一对矛盾。欹、正非单一的绝对存在,是在相比较中而存在的,既对立,又相互依存,欹中显正,正中显欹。字形由点画线条组合而成,有方有圆,有长有短,有正有欹,因书者的性情和功夫使然,就能产生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反映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

当下,有一些书法家刻意追求丑怪,故作丑态,把“丑书”奉为圭臬,这种

“标新立异”与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是格格不入的。但与凭借深厚的功力,从心灵自然流淌出来的被大众暂时不能欣赏的所谓“丑书”有着霄壤之别。吴丈蜀先生的书法曾被一些不识者当作流行的“丑书”看待过,甚至连先生自己也说他的字也不合时宜。他说:“我的拙字知音很少,基本上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我写的字既不是龙飞凤舞,也不见华丽风流,且不愿精雕细琢,更不是四平八稳,尤不敢标新立异,有如生活在山区里的布衣草履的庄稼汉,自然不会得到看惯了时装打扮的人赏识,其中也包括一部分书法界和知识界中人。”武汉重建黄鹤楼,盛邀先生写“浪下三吴”的匾,结果在竣工前一个月,某领导检查工地时,居然命工地负责人把匾取下了。这事成为了一则笑料,确实可叹可悲!

先生的字确如他自己所说不是“四平八稳”,但他的字是一个个铿锵的音符,一首首心灵的歌,洋溢着本真的生命意味,充满着童真之趣。

先生书法的童趣,源于他天真率性之于谢无量烂漫书风的汲取,以及深厚学养的滋润和对书法感悟的“我”的书法功力。他的书法看似奇侧,但奇中寓正,在相互揖让中体现对形式美规律的不期然而然的把控,在笔墨的流动中彰显出诗情的鼓荡和跳跃。这一点是先生尤为可贵之处。

3、诗书合一 高韵深情

书法艺术不仅仅是纯粹的功力技巧的展现,它是人的品格、学养、性情、阅历含蕴其中的一门综合艺术。古代的留下来的书法经典,它们的书者无一不是文学家、诗人。当今书坛所谓的书法家斤斤计较于笔墨功夫的表达,不通文史哲,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正如丁梦周先生所说:“设若书者只顾拿笔写字,线条水平再高,无非一匠人而已,岂有他哉。”但是既善书,又善文善诗者,屈指可数。吴丈蜀先生就是这屈指可数中的一位。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先生书作内容无一不是自作诗词联语(除匾牌之类的有特殊要求外)。不仅仅如此,先生能将自己的品格、学养、性情融入到诗书之中,臻至诗书合一的境界,表现出浓郁的“书卷气”。

书法最讲求“书卷气”,没有“书卷气”,则尘俗不脱,不足为贵。

“书卷气”最早是自宋代提出以来,“书卷气”可以理解为作品中自然流露的清逸、高雅之气, 同时也是一种显示书家个人的风神、文化修养之精神气象的审美效果。元明清乃至当今对“书卷气”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认识,但总是向深度拓展的,对书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清代李瑞清云:“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为贵矣。”可见“广以圣哲之学 ”对“书卷气”的孕育有多么的重要。吴丈蜀先生在他自己的书法探求中,始终在追寻“书卷气”这一审美效果。他说:“习字原无捷径途,期成端在下功夫。二分笔砚三分看,余事还须广读书。”先生指点门生书法,从不教一笔一画,总是言“读书”二字。正因先生“广读书”,加之对自然万物的体悟,所以他的书法无妇气、兵气、市气、江湖气、匠气、酒肉气。

(责编:周倩文、周恬)

图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