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合一 独标高旌——略论吴丈蜀先生的诗书艺术

魏开功

2020年08月24日12:06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二、“童体书”:不求创新新自创

“二分笔砚三分看”

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抽象艺术,是书者性情、修养、功夫和才情的展露,即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反映。众所周知,书法没有功夫是不行的,因为,抒发书者的情感,表达心志,只有高超的技艺才能实现。功夫是技术层面的,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有素的训练才能获得。要获得这种功夫,首先就要读帖、临帖、背帖。但读帖、临帖、背帖的方法,会因人二异。有的人日复一日地读帖、临帖、背帖,但收效甚微,与经典碑帖相去甚远;有的人始终脱不了古人的窠臼,碑帖之中的精华没能转化为自己书法创作的营养,终不能融会贯通,自立面目;有的人则凭借悟性和才情,巧读帖、巧临帖,巧背帖,既善于把经典碑帖之字的形象储于胸中,又善于揣摩古人之用笔,为己所用,开创自己独特的书风。先生就属于这一类人。先生诗曰:“二分笔砚三分看,余事还须广读书。”对于“余事”此处不论,我们看看先生是如何“二分笔砚三分看”的?是如何巧读帖、巧临帖、巧背帖的?先生临帖从来不用毛笔对临,而是“书空”。“书空”典出于《世说新语》:“殷中军被废,在信安 ,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所谓“书空”,就是用指来空写,不用笔,不用墨。少年时,先生因家贫无钱购买碑帖,常去装裱铺、匾对铺、名寺、会馆等看匾额上的字,择其妙者默记于心,书空而临。他在出版的第一本书法集《后记》中说:“我从来没有幻想成为书法家,也从来没有用笔来临写过一天碑帖,不像其他书法家那样各有几十年的临池经验。”先生把对书法的感悟主要放在“三分看”即读帖、背帖上,他“上窥汉魏碑刻之浑沦大气,下取诸家简牍之潇洒神韵”(鲁慕迅语),同时,对现代书法大家谢无量、于右任等顶礼膜拜,用心揣摩。25岁,吴丈蜀先生在四川灌县举办第一次书展后,辗转到成都,极仰慕比其年长35岁、被毛泽东誉为“四川名士”的谢无量先生的诗书和道德文章,先生诗赞曰:“芙蓉出水展清姿”,“非欲创新新自创”。先生的书法受谢氏书风影响尤深,带有较重的谢氏色彩。

因吴丈蜀先生无心做书法家,“也从没没幻想成为书法家”,故尔,他的临池方法选择的是“书空”和“看”,尽管这样对碑帖的细微之处如牵丝连带、用墨的体察不精准。但也正因如此,方显露出吴丈蜀先生对书法真谛的妙悟,这是极为难得的。

(责编:周倩文、周恬)

图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