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合一 独标高旌——略论吴丈蜀先生的诗书艺术

魏开功

2020年08月24日12:06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吴丈蜀先生近体诗的特质

“最容易踏出脚印的地方,最难把脚印留落”,现代诗人李富祺《脚印》中的这两句诗很富哲理。一个时代,诗者如云,但能把“脚印留落”在历史的原野,可以说寥落晨星。唐代,李白是浪漫主义的,杜甫是现实主义的,他们的诗极具个性,为后世所景仰。现代的诗人大多昙花一现,没有“人过留名”,这是因为他们的诗没有自己的审美特质,没能兴发感动,引起共鸣,打动人们的心灵。吴丈蜀先生毕生致力于旧体诗词的研究与创作,善于观察、捕捉和体悟现实生活,“见物起兴”,善于从名胜古迹中钩沉历史,怀古鉴今,并以熟稔的对诗的驾驽能力,“旧瓶装新酒”地从心底自然流出通俗易懂的能引发感动的诗来。总的来说,先生的近体诗有如下特质:

1、语言朴质,清新俊逸

诗是讲究语言的艺术。诗是客观之“物”震荡心灵后的一种语言自由的表达。如若语言艰涩,辞藻华丽,让人难洞其中之意之情,则就失去了诗之意义。《诗经》、唐诗的语言大多平实质朴,几如大白话。现代人写近体诗,有的人故弄玄虚,附着一些艰深难懂的辞藻,有故作高雅之嫌;有的则善于通变,心物交融,用清新的语言表达感物之心,让人读起来可亲可近。吴丈蜀先生与前一种人写诗的风格是扞格不入的。他善于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语言力求平淡,显现出真切深刻,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又平淡中蕴含深意。这与他追求近体诗创作的口语化倾向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刘树勋先生在吴丈蜀著的《回春诗词抄》的序言中写道:“丈蜀兄的诗词,在艺术上具有清新俊逸的风格,语言自然,而指事贴切,所以能在空灵中不做浮泛语。”如他的七绝《薛涛故居》:“知音何独是韦皋,千里归来访薛涛。古井无波魂已渺,春风吹拂锦江潮。”薛涛是中唐时期的女诗人,入蜀沦为歌妓,其故居在成都东郊望江楼,故居中有薛涛井。韦皋在唐德宗时任西川节度使,对薛涛的才华颇赏识。吴丈蜀先生的这一首咏史诗,除了需要对两个人名了解外,无一艰深之词,在晓畅的语词中表达了薛涛的知音何止韦皋一人?先生从千里来访,自己也是知音呢!再如《黄山奇景组诗之二·双猫扑鼠》:“松萝挂壁郁苍苍,猫鼠千年搏斗场。可叹灵猫天降少,至今尚有鼠为殃。”先生在规整的格律中用通俗的语言写猫鼠之搏斗,而且寓意深刻,足见先生之功力。近体诗要写得语言清新、不见斧凿痕迹,是难能可贵的。

2、用典自然,点铁成金

古代一些诗人喜从先秦到六朝的文史哲著述中吸取语汇和典故,颇擅用典。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诗人杜牧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近体诗短小,如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可使诗微言大义,有更大的思想容量,传达出更多的历史信息。吴丈蜀先生博览群书,擅于用典,但主张写近体诗能不用典时就不用。

例如他的《重返泸州杂咏》之一:“车入城区入眼新,身非过客是归人。离家少小乡音改,一听乡音便觉亲。”这首诗一看就是化用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只不过反其道二行之。先生用典信手拈来,自然妥帖。

又如五律《访阳关》二首之一:“高岑鞭马处,一望渺无垠。寂寞寻飞鸟,纵横看乱云。征夫悲远戍,羁客盼乡音。忽忆王摩诘,沾襟送故人。”唐代诗人高适、岑参都曾出阳关去今新疆生活过一段时间,先生访阳关时触景生情,想到了征夫远戍的悲凉和羁客无故人的孤寂,用王维的《渭城曲》之典,写泪送故人之情。这种用典确能收点铁成金、以少胜多、化腐朽为神奇之效。

贴切准确的用典,既可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又可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深化诗的意境,使诗新颖鲜活。但一般而言,白描手法难于用典。吴丈蜀先生在近体诗写作的探索中,采用白描手法居多,追求的是雅俗共赏。

(责编:周倩文、周恬)

图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