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吴丈蜀先生的地位和贡献
1、当代近体诗“酒瓶新酒”论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1949年,中国历史进入当代。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原来写旧体诗者,多改弦易辙,纷纷写起新诗来;有些用白话写旧体诗者,无功而返,转而专事旧体诗或写旧体诗兼写新诗。写诗者虽芸芸众生,但诗之大家可谓凤毛麟角。“反右”、“文革”期间,冰封大地,中国文坛大厦几乎倾覆瓦解,从1978开始,中国文坛在党的阳光雨露的沐浴下,渐渐觉醒和复苏。到八十年代,以1987年5月中华诗词学会成立(包括各省市成立诗词学会)为标志,旧体诗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旧体诗不仅不再是一条小虫,而且变成了一条龙”(施议对 语)。至今,这种局面仍然方兴未艾,亘古未有。但正因其繁荣,写诗者之众,所以不免泥沙俱下,出现了诗多好诗少的景况。这是近体诗在当代发展的一个基本轮廓。
吴丈蜀先生在经历了22年的人生苦难之后,古木逢春,以饱满的热情倾注于诗词的创作和研究。1982年,为了让更多的旧体诗的爱好者掌握旧体诗的常识,出版了《读诗常识》,这本大众读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旧体诗的基本规则,对普及旧体诗知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久,也出版了《诗词曲格律讲话》《词学概论》。身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北暨武汉诗词学会会长的吴丈蜀先生,这些著作的出版,在那时就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同时,在近体诗的创作上,吴丈蜀先生不仅提出了“旧瓶装新酒”的诗观,而且以中华新韵、语言的口语化写诗,践行他的诗观,写作了大量的近体诗。
这在前面已述。先生的这种诗观和实践,对以晦涩难懂的辞藻、以平水韵入韵写旧体诗之流是一种反拨,注射了一针清醒剂。他的旧体诗的数量和特质,与当今无病呻吟、一日作百首、无意无境者,是大相径庭,无可比拟的。他的旧体诗在当今诗坛能与其比肩者,恐怕也历历可数。
2、湖北诗词事业的开创者
1987年5月,吴丈蜀先生以湖北诗词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在北京参加中华诗词学会成立大会,并被推选为副会长。乘着中华诗词学会成立的东风,在湖北省、武汉市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吴丈蜀先生四处周旋,殚精竭虑,团结湖北、武汉诗词界的有识之士,6月,主持召开了湖北暨武汉诗词学会筹备会议。通过“百日大战”,10月,在汉召开了湖北暨武汉诗词学会成立大会暨首次会议代表大会。吴丈蜀先生被推选为首任会长。1993年12月湖北诗词学会召开第二次会议代表大会,先生继任会长。吴丈蜀先生在10年任职内,为湖北、武汉乃至全国的诗词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湖北暨武汉诗词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湖北诗词踏入了正规发展的轨道,标志着湖北的诗人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学会成立时,首批登记的会员共472名。为了让会员有发表诗词和探讨诗词的园地,吴丈蜀先生和王精忠、贺捷、汪诚等人商定创办了双月刊《晴川诗刊》,先生任主编。诗刊以发表诗词为主,兼及新诗。《晴川诗刊》走过10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后,遂停刊改为《湖北诗词》。诗刊扶植了一大批诗词创作新秀,介绍了历代荆楚诗人词家,成为了荆楚大地诗园中的一朵奇葩,得到了诗词界的广泛称誉。
诗词作为旧的文学体裁,有很多“镣铐”,但一些诗词爱好者并没掌握,为提升这些人的创作水平和培养诗词新人,吴丈蜀先生和他的同道们开办了“诗词写作函授班”。同时,还举办了大大小小不同规模的诗会、诗赛和诗词研讨会,出版了不少的各类诗集和理论著作。1990年在宜昌举办的“湖北省首届中华诗词学术讨论会”尤具影响,为湖北中华诗词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花独放不是春。与此同时,全省各地的诗词学会、诗社,如雨后春笋般,也不断涌现。到目前为止,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前身为湖北省诗词学会)拥有团体会员单位109个,活跃的会员约3000余人。团体会员之多,会员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这与湖北暨武汉诗词学会的创立和老一辈诗人词家的艰辛付出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3、书法专业媒体《书法报》的创办者和掌门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书法,在沉睡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开始复苏,并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抚慰、道德自励和境界升华的手段,在古老的东方大国掀起了一股书法热潮。为顺应这股潮流,1983年湖北书坛的仁人志士张昕若、吴丈蜀、孙方、徐本一、穆毅等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决定创办一份专业《书法报》,并迅速成立《书法报》筹备小组。经筹备工作小组选举推荐,报湖北省文联、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批准,张昕若任《书法报》主编,穆毅、吴丈蜀任副主编,孙方任社长,雷丹、徐本一任副社长。11月5日,经湖北省委宣传部批准,《书法报》试刊号出版。1984年《书法报》创刊号出版。
1985年,吴丈蜀先生出席中国书协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当选为理事。1986年6月,出任《书法报》社社长,直至1992年10月卸任。先生执掌《书法报》社的6年间,除了他自己出席1998年中国文联第五次代表大会、担任“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评委等外,倡议发起召开了“90书法批评年会”,举办了“首届‘黄鹤奖’书法篆刻大赛”等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同时,先生对报纸栏目的开设、编辑的质量、报纸的发行也倍加关注和严格把控。《书法报》发行量曾一度飙升至30万分左右,开书法类报纸发行量之先河,成为了为书法界所瞩目的最具权威性的一份专业报。
4、“古今无此体”的独创者
吴丈蜀先生的临帖方法是读帖和“书空”,其个性风格的形成是以深厚的学养、刚直不阿的品格,博采众长之后“悟”出来的,是其学养、人格、功力、性情的对象化。他的书法“足堪比美前贤,并不逊色”(鲁慕迅 语)。先生从不言创新,但他不求创新新自创,创造了“古今无此体”吴氏书风。著名学者、书法家、教育家徐无闻先生这样评价道:“吴先生有才气,但他的字并不矜才使气;有功力,但不外露功力。他的字乍看平淡无奇,久看则韵味悠长。风格尽管独特,但植根深厚,大有来头。点画质朴而不浮滑,结体萧散而不颓靡,疏密相济,巧拙兼施,既挹北碑之神,复追南帖之韵,有于右任之豪宕,具谢无量之洒落,然而,这都如盐之溶水,视之不见而味之可得。”先生的书法,如喜马拉雅山一般,当代书法家几乎少有能出其右者。
5、诗书合一的杰出典范
诗言志,书写志。诗书皆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为旨趣。当代书坛有善诗而不善书者,有善书而不善诗者,能诗书兼善且臻妙境者,却寥寥无几。吴丈蜀先生就是这寥寥无几中的佼佼者。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书法热以来,人们追逐书法的热情有增无减,书法展览“你方唱罢我登场”,此起彼伏,书法作品集的出版层出不穷,竞相逐华,尤其是一批批“半路出家”者的加入,使书法队伍日益庞大,势不可挡。等等,我国的书法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景象。
当我们检视和回眸的时候,就会发现书法大军中,名不副实,或滥竽充数的大有人在。或尽抄古诗文,或文墨不通;或书法“丑恶怪札”,不堪入目;或食古不化,徒具形似。如此等等,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养和功夫不够。
先生的书法风清骨冷,古拙奇险,诗风语言清新,不染俗尘,他的诗书之路难道给我们当下的书法创作不是一种启示和警醒吗?
吴丈蜀先生是诗书合一的杰出典范,是当代诗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书和他耿介特立、形端影正、刚直不阿的品格,必将为世人所景仰,永垂青史!
2019.5.15于书法报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