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合一 独标高旌——略论吴丈蜀先生的诗书艺术

魏开功

2020年08月24日12:06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吴丈蜀(1919—2006),是蜚声我国诗坛、书坛的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20世纪30年代初,先生在蓉开始从事文学活动,致力于诗词的研究和创作。之后的半个多世纪,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饱蘸笔墨、饱含深情创作了2000多首诗词作品,出版了《读诗常识》《词学概论》《诗词曲格律讲话》等著作和大量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诗词研究文章,其影响之大,为世所重。在书法方面,先生资颖手聪,以深厚的学识修养和笔墨功夫,创造了“古今无此体”的吴氏“童体”,并且其言其行对当今书坛有着振聋发聩的影响。他的书法无疑是当代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吴丈蜀先生的一生,是诗意书意的一生,他诗书并茂,诗书合一,是我国诗坛书坛一面鲜艳的旗帜。

一、诗到自然缘妙悟

吴丈蜀先生的诗路

1919年,吴丈蜀先生生于四川泸州。那时,正值军阀混战,国家陷于四分五裂之中,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其父是小商,因生意难做,家道寒微,举步维艰,遂弃商从医,以谋生计。先生有幸得到外祖母的关爱,遁脱了饥寒之苦。同时外祖母并口诵四句一首唐诗教他学念,因所教之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不久,先生就能熟练地背诵绝句50多首。三四岁时,父亲教他识字已逾3000余字,于是便找来唐刻本《唐诗三百首》让其背诵。这个选本的诗除了用典、生僻的句子不懂外,大都浅近的诗先生都能理解,不到一年,《唐诗三百首》都能准确无误地背诵出来。孩子天性喜欢诗歌,加上引导,便可放飞诗的梦想。著名诗学家叶嘉莹说:“诗词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知识教育,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自我救赎。”先生超凡的记忆力和与生俱来的喜欢诗歌的天性,使他对诗有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词由诗发展变化而来,长短句式,更口语化,先生11岁在泸州读初中时,对词也开始钟情了。那时,刊行的词的选本不多,他就利用闲暇到县图书馆手抄清代张惠言选编的《词选》,以备日常背诵和赏析。之后,在成都升学,先生一边系统地学习诗词理论,一边尝试诗词创作。

三十年代,先生在成都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49年后,历任香港《周末报》编辑、广州《快活报》编辑、武汉通俗出版社编辑、中南文艺出版社编辑、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

1957年,中华民族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反右运动”,厄运降临,先生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钟祥一个农场监督劳动,命运逆转,却无法抗争。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笼罩在先生头上的乌云才被驱散,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这22年间,先生的写作权、发表权虽然都被剥夺了,但诗心不死,偷偷地致力于诗词的研究和写作,创作了1000余首诗词,但“文革”时,恐惹火烧身,都付之一炬了。庆幸的是,先生还能完整地记得近百首。1979年至1984年,这6年来,年逾花甲的吴丈蜀先生,先后出版了《读诗常识》《词学概论》《诗词曲格律讲话》《回春诗词抄》《中国历史三字经》等专著。嗣后,先生又发表了大量歌颂党和祖国、反映人民火热生活、吟咏山川名胜的诗词。

吴丈蜀先生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任副会长。曾任湖北省诗词学会第一、二届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责编:周倩文、周恬)

图说湖北